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介绍
景区介绍


静乐简介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山西省太原西北,忻州市西南隅,是晋北锁钥,太原冲要。县境内东傍云中山,与忻州、阳曲为邻;南沿汾河与娄烦、古交毗连;西起吕梁山与岚县相衔;北靠管涔山,与宁武、岢岚接壤。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308万亩),其中:南北长67.5公里,东西宽57.8公里。辖6镇6乡1个居民事务中心,223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委员会,共11.93万余人。县境群山为篱、汾水为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既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藜麦之乡、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品牌盛典评为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和小杂粮王国等荣誉称号;又是百团大战首战地;还是晋西北典型的富水县。同时,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纵贯县境南北近百里,号称百里汾河川,被誉为“千里汾河最精彩的一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森林覆盖率22%。县城坐落在汾碾交汇之处,似天鹅腾飞,故名“鹅城”。


静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光秀美,是三晋乃至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风神山旧石器的发掘,见证了静乐人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静乐红土”也印证了远古时期的时代气息。静乐在商、周朝时为楼烦地;春秋时为晋国汾阳邑;战国时期为赵国;西汉为汾阳县;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隋炀帝时建有规模宏大的避暑行宫,史称百里汾阳宫,是隋炀帝之避暑胜地,大业四年赐名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为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复置静乐县至今。独特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静乐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拥有天柱龙泉、神烟风洞等令人神怡的绝美风光,更涌现出了汾神台骀、战国七雄之赵武灵王、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唐开国皇帝李渊、汾阳王郭子仪、清代云南巡抚李銮宣,乃至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山西牺盟总会三人党组织成员之一吕调元等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真可谓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静观静乐风光,处处画山琴水,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静地乐土”画卷尽显古风古韵,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静乐地处吕梁山脉管涔山南麓,黄土高原汾河上游,地形险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西通吕梁,直达黄河,是太原、忻州与吕梁、陕北的交通枢纽。北靠三关,一路北进,就是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东望忻州、五台;南接古交、太原;居高临下,俯瞰中原,一览无余。静乐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的地带,是古代御敌的前沿阵地,也是抗战时期百团大战首战地,自古以来还是商贸活动的重要集散地。距市府忻州86公里,省城太原81公里,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同时又首都北京400公里旅游辐射圈中。县境忻保、太佳两条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太原西北二环贯通静乐南部,省道多向网络分布,静兴高速开工建设,静宁高速列入规划,榆襄铁路规划建设中,宁静(宁武至静游段)铁路纵贯南北。县城三山环抱、两水环绕,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酒店设施功能齐备,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堪称晋西北人文与自然结合最完美的明珠之一,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之美称。


住龙泉山庄,品绿色土饭,购静乐特产,享健康人生。游天柱龙泉,揽新韵鹅城;寻赵王遗风,访明清书院;观五彩藜麦,赏剪纸艺术,是您避暑纳凉、度假休闲、周末旅游的首选之地。



天柱山简介


静乐县天柱山旅游景区位于县城南汾河、碾河与洋河三河交汇之处,海拔1463米,东经111°56′21″——111°56′41″,北纬38°20′55″——38°20′59″之间。因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封号而得名,与安徽天柱山并称中华南北两天柱,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景区内庙群典雅,松苍柏翠,艾草遍山,景色秀美。该景区占地面积约6685亩,其中绿化面积6300余亩。1992年重新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总投资3870余万元。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景点别具特色,其中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古八景皆为天然景观,随区划逐步变动,今静乐仅留“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和“巾岩濑雨”三处;其余“石峡温泉”、“白岭仙葩”、“龙和晚照”归娄烦;“弥莲异水”、“天池霞映”归宁武。新八景为:“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濑雨”、“文峰凌霄”、“太子寺”、“千佛净居”、“悬钟神韵”、“显字佛崖”】之首,于2014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提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2月被忻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景区”称号。



天柱山属吕梁山系,境内山脉汾河以东为管涔,汾河以西为芦芽。景区背靠吕梁、面向五台,是省会太原前往芦芽山森林风景名胜区过境旅游的必经之地。景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水质优良,空气清晰,无污染,无噪音,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景区距忻保高速静乐县杜家村站出入口处35公里、太佳高速静乐县丰润站出入口处8公里、宁静铁路王端庄客运站7公里、县城长途汽车客运站0.5公里、芦芽山森林风景名胜区46公里、忻州86公里、省城太原81公里、汾河水库35公里、岚县35公里,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同时又属首都北京400公里旅游辐射圈中,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天柱山地形奇异,形制规整,左拥青龙,右傍白虎,主峰地貌状若仙桃,中峰龙头凸昂,是国内罕见自然造化的道教名山。《晋乘嵬略》载:“尔朱荣以七千骑破葛荣百万众。遂王太,号天柱,至以封号名山。”《文舆纪要》载:“城硐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经此而得名。”《永乐大典》亦载:“后魏尔朱(荣)位天柱大将军,山名庙额皆于此取。”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中国名胜词典》载:“天柱山曾是战国时山右赵武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山山势俊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山上名胜古迹众多,道教传说优美神奇,是旅游观光和休闲避暑的胜地。


天柱山景区1992年开始恢复重建,逐步开通了盘山路,恢复重建了大戏演艺台一座;关帝庙正殿三间(供奉武圣关公)、东西配殿各三间【西殿为念佛堂,供奉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东西耳房各一间和垂花大门一座;玉帝庙正殿五间(即灵霄宝殿,主供奉玉皇大帝)、西殿三间(即玄天殿,供奉玄武大帝)、东殿三间(即财神殿,供奉比干、关公、赵公明财神爷)和庙门三间(供奉帝释天神二尊)、东西耳房各一间为养生殿;观音庙正殿三间(供奉文殊、观音、普贤菩萨)、东殿五间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道明和尚、闵公上人)、西殿五间为五观堂、东西耳房各一间和垂花大门一座;天柱大将军庙三间(供奉尔朱荣将军)、金龙泉(龙眼)一眼、大门一座;龙泉阁一座、结义亭一座、望月亭一座;演中寺正殿三间(供奉文殊菩萨);武灵王庙三间(供奉赵武灵王);尔朱荣将军广场一处;石具展点一处以及涟涟天池、碾河水景公园等景观。并邀请孙俊厚等书法家题写了各寺庙匾额。



2009年,景区山门门牌楼落成,门牌楼正面有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周而复先生亲笔题写的“天柱揽胜”四字,背匾有原山西省书协主席赵望进“琴水画山”题额。2010年,静乐历史名人文化墙落成。同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景区亲笔题写了“擎天一柱”四个大字。同时,景区还邀请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严太平为景区题写“中华北天柱”并勒石铭刻。



岑山简介


岑山景区位于静乐县城东北,海拔1297米,东经111°56′31″——111°56′34″,北纬38°21′13″——38°21′16″之间。由文峰塔、文庙、岑山书院和生态公园四部分组成,书院内设有文史馆、抗战馆和南下馆等展厅以及高君宇纪念馆。占地面积三千余亩,其中绿化面积三千亩。文庙•岑山书院位于县城岑山半山腰,创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明洪武二年(1369)由儒林街迁建于现址,历代均有修缮。明清时期的石文绣、王希曾、李銮宣等十名进士,以及中共早期创始人、政治活动家高君宇都曾就读于此,也是抗大七分校校址之一,贺龙元帅曾在此指挥军民抗战。八十年代以来,静乐县政府先后多次对文庙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维修,逐步复建了儒门、棂星门等多处建筑,并邀请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了院名。目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省级社科联普及宣传基地、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在岑山之巅,春秋战国、西汉古城遗址,廓似大小鹅池,至今犹存,为市级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金鹅常从湖中飞出,落于鹅城之冠魁星阁旧址,故于2006年恢复重建。它既是岑山古建筑魁星阁、天赐楼的恢复重建,又成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

登凌霄文峰、拜圣贤孔子、游古代书院、览汾碾河川、观天池楼阁,令人业授惑解、心神明达。文峰塔在岑山顶上凌霄突起,气势宏伟,同半山的文庙古建筑联成一景,与天柱山、风神山遥相呼应,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文,以表心志:“绿影婆娑景色妍,文峰塔立白云边。风铃伴读吟佳句,雨韵弹琴诵好篇。雁塔题名惊四海,蟾宫折桂裕千年,人人都说岑山美,美在繁星灿烂天”。



风神山简介


静乐县风神山,原名黑山,也叫黑风山,位于县城汾河西岸,海拔1523米,东经111°54′50″——111°56′30″,北纬38°21′13″——38°21′43″之间,属吕梁山脉芦芽山西支脉,背靠芦芽山,面朝鹅城(县城),是省城太原与芦芽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境旅游线路上的一大名胜景区。据《山西通志》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风神山已有人类活动,为“丁村文化”(也称“汾河文化”)重要代表地之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神山与城东岑山,城南天柱山呈三山对峙,合抱鹅城,皆为静乐名山。该山山体层峦叠嶂,地形穹窿,突兀于静(乐)岚(县)丘盆中央,形若神龟,赋予灵气,为境内道教名山。山半腰有天然古洞,洞能生风,旧志记载:“秋冬出黑气,寥寥吸嚎,人闻之,战栗不敢近,故‘神烟风洞’被列入静乐八景之一。”山顶祭风台始建于“三皇”时期,饱经沧桑,而今古貌新姿绽放异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举行传统庙会。


该景区面积28700余亩,其中森林绿化面积26000余亩,于2008年开始顺应全县旅游资源开发而打造风景名胜区。历时八载,开通了盘山公路,恢复了景观景点,完善了游览安防设施,现已初步建成别具特色的游览景区。其主要景观景点为封伯塔、风神庙、大仙庙、新旧石器展点和生态公园等。



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简介


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位于静乐县城东康家会镇圪台坪村红崖湾地段,距县城二十二公里,于2013年筹建,2015年8月20日开馆并对外开放,2016年8月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该馆占地面积7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陈列室、展览室、影像资料室等多个展室,分别介绍了抗战时期的革命事迹。馆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邱金凯中将亲笔题写。建设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用党的优良传统来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为建设生态静乐发挥更大作用。


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开馆当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发来贺信。电子工业部六所原党委书记、所长李曼俊(原八路军358旅参谋长、共和国开国少将李夫克与358旅战地记者文路之女),总装备部后勤部原副部长、少将苏旭光,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百团大战纪实》作者刘强伦等多名领导和专家、中共静乐县委、县政府以及省市党史办领导参加了开馆仪式。省、市各媒体单位进行了现场采访,《中国经济周刊》对康家会百团大战首战地和首战纪念馆进行了深度报道。


康家会距静乐县城东二十五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有三交、石河等敌据点,可通忻州;西有利润、娘子神等据点,可达静乐城;南有上双井、土地堂、柳科府等据点,可达阳曲、古交和太原,自古为晋西北东部战略要地。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总部为了粉碎日寇围困敌后军民的“囚笼政策”,进一步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坚强信念,在华北地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驻防于晋西北地区的120师358旅716团和4团的首要任务是:于大战的当夜攻克康家会据点,由于我军民策反伪军成功,在20日20时打响了百团大战第一枪,比预定总攻时间提前了两小时战胜据点,成为百团大战首战地。贺龙师长亲自为参战部队及民兵庆功,祝贺康家会战斗首战告捷。


百团大战首战地遗址现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现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静乐县国防教育基地和静乐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净居寺简介


净居寺位于静乐县城南十公里许的丰润村南。该寺属唐代石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凿掘于丹霞石壁之上,背东面西,依山傍水。昔日的古寺山水相映,地势开阔,建筑雄伟,殿宇轩昂,松柏常青,景色优美。现遗存石窟十余孔,南北绵延二百米,窟内石佛近千余尊,皆为法界三世佛和西方净土经变,所雕人物通体彰显着唐代雕塑风韵,体态丰盈,衣着厚重。佛菩萨立姿婀娜,面容慈祥;护法神肌腱横突,威武雄健。虽经风雨侵蚀,又经人为损毁,但仍不失为全国最具保存价值的石窟艺术之一。壁上摩崖碑刻间隔于石窟中间,记述了千年古寺的恢宏,记载了净居净土的历史。如今,得到重点保护的六石窟,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古老的石壁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千百年来,人们赋予了这块神奇净土无数的传奇故事和神秘色彩。




巾岩濑雨简介


在静乐县境东北六十公里的娑婆乡漫岩村,有一处绝顶状如巾字、布石如云的奇山,名曰“巾字山”。其山山势奇特,岩山兀出,云雾缭绕,集水奇妙。山岩滴水如雨,清洁如莹,空气清新,湿润宜人,为静乐“古八景”之一,人称“巾岩濑雨”。


“突出巾山秀,翩跹鸟道欹。昼晴寰宇小,夜静斗牛卑”。置身于此,放眼环望,四周空旷,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的清爽顿生,心情格外的舒展。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祈雨必应。经考,早在宋宣和年间就建有祠堂庙宇,供奉“显应侯”。现如今寺庙重现,香火旺盛,生机盎然。“风动林岩应,云封殿阁微。深山通路泽,兀坐雨沾衣”的美好仙境,重新焕发出特有的风韵。



悬钟神韵简介

悬钟山,状如倒扣耸峦之上的大石钟,故名悬钟。地处静乐东部康家会镇境内,距县城三十公里,悬钟又名“馒头山”,通体石质,表面灰褐,属天然花岗岩山体,光秃圆净,奇丽可人,是静乐县境一处集人文、地理以及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奇特景观。


相传,悬钟山为天将二郎神担山所遗“馒头”,然称其为悬钟更为逼真。近观陡峭的“钟”壁,天铸纹理清晰可见,地造巨峰气势雄伟,其钟高达一百五十米,围六百多米,实属世界罕见奇石,堪称“天下第一钟”。传说为唐王李世民屯兵之处,古人曾攀其岩、登其顶,凿出了“通顶一条道”,在宽敞平坦的钟顶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石磨、石碾、古井、洞穴、石阶至今保存完好,钟顶中央形似“钟耳”的建筑遗址清晰可辨,顶部四周布设栏杆的石坑依旧深隧,可见其古之风韵、古之文明。站在山巅,极目远望,四周奇峰罗列,风光旖旎。西侧山岩石壁怪石嶙峋,景象万千,更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地貌专家黄进在“悬钟”考察后,有此感叹:“悬钟天成,鬼斧神工;稍作附会,大可开发”。现为静乐八景之一“悬钟神韵”,属市级地质公园。


太子寺简介

子寺坐落在静乐西北荷叶坪黄华山上,距县城二十余公里辛村乡境内,因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修行成佛而得名。始建于金元时期,扩建于明清。其型制依照“蝶扑黄华”落成,光耀寰宇。寺庙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偃卧于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中。太子寺面向万辉河,背靠巨石岩,三壁陡峭森罗,四周松柏掩映,苍翠欲滴,蓊郁飘香。庙宇气势宏伟,由大雄宝殿、听松楼、水阁凉亭、玉皇阁、七佛寺五部分组成。入寺六进院落,三层大殿,七星漫院,八大金刚(松树)荫护,配殿、禅堂、僧舍一应俱全。佛尊、神像、浮雕、壁画、匾额等,样样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瞻仰之间,令人心明神清。庙内丰碑林立,讲述着古寺繁荣,记录着僧侣传奇及顺治避暑等逸事传说,为静乐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可惜文革期间被毁,从此庙宇荡然无存。近年来,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倡议下,年年举行庙会,募集善款,发起了复修古寺的盛举。期间曾有“太子灵蛇”显应,依恋着这片风水宝地,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了弘扬佛教传统文化,现重建寺院已初具规模,并对外开放。


显字佛崖简介

显字佛崖,位于静乐县境东北堂尔上乡的万华山上。山洼里依山而建的清凉寺,因庙宇无梁而独特,尤以峭壁上奇妙的“显字崖”而出名。万华山,其奇迹般的自然景色和美妙的人文景观错落变幻,呈现出完美迷人的风采。春翠秋红,绿荫蔽日,夏天云雾缭绕、野花幽香,亦真亦幻、神秘莫测,一如世外桃源的空灵,每使人身心清爽,闲适惬意。四周山水相映,森林密布,怪石嶙峋,虽古寺残垣断碑,然神奇的“显字佛崖”依然无损,上书工整楷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晴天无踪,雨后彰显,吸引着世人驻足留恋,顶礼膜拜,一探奇妙,灵异如此,确属全国少有。为此,静乐以“新八景”推介,其附近山体姿态优美,风光无限。周围有“小黄山”之称的大小德沟,有直入云端的“摩天弥勒”等奇观,甚是一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佛教文化风景区。


九龙圣母庙简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静乐县城东北双路乡岔口村的龙池沟,仙龙灵验,盛名远扬,可谓平山有灵气、浅水显神韵,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圣母点化治疯病”、“圣母托梦治恶疮”、“灵蛇显应阻开炮”、“灵蛇游池迎开发”……


龙池沟因供奉九龙圣母,与赤、橙、黄、绿、青、蓝、紫、花、白九位龙王爷得名而神奇。沟中有清池,旱不枯、涝不溢,池水清凉爽口,滋润甘甜,沁人心脾;山坡之草木奇香多味,水草养颜保健,除疾祛病。九龙圣母有求必应,保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静乐县志》记载:隋唐年间已有庙宇,传说武则天执政时回山西故里,听到龙池沟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便敕封为九龙圣母庙,后世乡民为表庆贺,每岁农历四月二十八举办庙会,以祈求神灵庇佑。从此龙池沟九龙圣母灵异故事更多,香火更旺,香客更盛。香烟飘绕,钟声悦耳,仙光普照,朝圣者络绎不绝,祈福禳病者接踵而至。直至清末,仍松柏参天,绿荫蔽日,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每临龙池,心旷神怡。就在现如今,每逢初一、十五,龙池沟车水马龙,香客蜂拥,川流不息。凡升学考试、经商求财、升官晋级、祈求平安、子女姻缘,一应事宜,所求无不应验。远近善男信女,虔诚朝拜。得益官民,还愿上供,送匾挂旗,披红织彩,一派神奇动人的景象。龙池沟春秋温和少风,夏季凉爽宜人,冬天御雪不寒,正是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普光洞简介

普光洞位于静乐县城西南十五里之洞窪。沿杨家崖村西进三里许,山洞赫然在目,其地形奇特,三面山谷环抱,旋转成簸箕窝形状。一对麒麟头凸显而出,且有腾云之势。北山为拔地而起的独石,形成了巍巍的巨崖。在巨崖的石壁腹部距石崖底过一丈,呈水平一字型排列,悬挂五孔佛洞,大小不一,深浅各异,洞内镌刻有佛像浮雕图案。石窟面南,体裁方正,窟门外无雕饰,经初考为北魏时期所筑,清嘉庆年间复建,是晋北第一奇窟。


其地势前观周洪,背靠芦芽,左距汾水,右临岚州。日出则霞光满山,紫气氤氲;日落则彩虹映照,佛光隐显。俱十方之会而普度众生,招四境之客而广种福田。登斯洞也,虔诵经文,妙悟禅意,则有身心都寂、物我偕忘之感,携侣同来每有终日不倦,流连忘返者也。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普光洞(又名洞窪石窟)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西山寺简介


西山寺位于静乐县汾河与洋河(洋河从王村乡寺庄村起汇入汾河,全长二十六公里)交汇之处,东经111°54′50″——111°55′13″,北纬38°21′13″——38°20′13″之间。东与岑山,南与天柱山对峙相望,其型制如同文房四宝中的砚台。西山古寺在唐朝年间修建于半山腰间,是静乐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以历史悠久、寺名远扬被载入《五台山佛教名册》,是静乐鹅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都有修缮,后毁于文革动乱。复建工程于2008年农历6月11日上午动工,施工期间有七条灵蛇在工地出现,直至主体建筑告竣方才消失,坊间议论为神龙护法,感恩西山古寺重建。2011年农历4月初8开光当天,天降细雨,人们担心阴云蔽日无法开光。但是,时近吉辰,雨霁天晴,在雨后阳光照射下,正好为全部佛像开了光。恰好此时,一朵形如坐佛的祥云浮现在正殿房顶上空,参加法事的广大僧众啧啧称奇。恢复重建的西山寺(大雄宝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山门分上下两层一座、灵泉及万香红石材六角楼亭一座、念佛堂五间),整个建筑群古朴典雅,绿树环合,给西山寺平添了诸多色彩。


西山古寺佛缘广大,相传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法号叫智源。他原是官府里的武官,因看不惯官场的种种丑陋现象,毅然弃官还乡,削发为僧。他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受戒”之后,开始云游天下。他听人们讲,离五台山不远有一个地方,叫“静乐”,暗暗想道:这个地方既安静又快乐,不正是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吗?于是,不辞劳苦,慕名而来。当他来到汾河与西碾河(洋河)汇合的地方时,天色已晚。就在这时,忽见祥光紫气笼罩在汾河西岸的青山坡上,禁不住暗暗惊异,心中忽有所悟,不觉说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我多年来寻觅的静修乐园,原来就在这儿。”于是,智源和尚便在这祥光紫气浮现的地方化缘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西山寺”供养西方三圣。他还在寺院周围,种植了许多松柏花草。自此之后,智源和尚每天除了念经礼佛外,便是舞刀弄枪,苦练功夫。他不仅武艺高强,精通九龙刀法、九花刀法,还有一个绝招,叫做“鸡腿跌”,只一蹦就可蹦丈数高,而且广收门徒,除恶扬善。


古往今来,西山寺香火鼎盛,寺名远扬,五台山佛教圣地档案上记载了西山古寺,西山寺几代住持都在五台山受戒。五台山佛教宗系众多,其中西山寺就有临济支脉“本、觉、昌、隆、能、仁、胜、果”字辈,代代相传。


西山寺正坐子午线,夜景奇特,独一无二。遥遥相望,山势与北极星同居子午一线,形成西山寺夜景一绝。每岁农历四月初八,为西山寺传统庙会日。



静乐河西文化广场文化柱简介


史前遗迹柱:静乐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和灿烂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默默地挥汗耕耘,创造着历史,创造着文化。因为风神山是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汾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又是山西的母亲河。在文化广场设计制作中以风神山为背景,以汾河为主体,展现了远古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牛羊成群,先民以简陋农具耕作和打猎为生的场景。这里也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彩陶作为一个典型的元素设置于其中,体现了当时先民们的聪明智慧。设计制作中的神鸟,是文化的象征,代表了静乐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表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台骀治水柱: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忻州市西南山区,境内群山为篱,汾水为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台骀曾客籍静乐,为三皇五帝时期的治水英雄。他早于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发轫者,他的丰功伟业为后世铭记。设计制作中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他手持神斧,带领群众跨河治水的雄伟形象。


胡服骑射柱:“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一项重大军事改革,主要学习西北方胡人的服饰、骑马、射箭等,称“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功推进了民族大融合。在设计中以“显字佛崖”为背景,制作了赵武灵王操练兵马、制造兵器、改制服装,还有赵长城、赵王城、点将台等军事要塞,客观展示了赵国的强盛。


天柱将军柱:天柱大将军,北魏静乐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天柱大将军等。他曾在汾河川一带根治水患,对百姓稳定、生产富足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静乐百姓感其大恩,拥为“龙王”。因天柱大将军尔朱荣用他的封号之名,将城南秀山命为“天柱山”。所以,在制作中以天柱山为背景,展现了天柱大将军率领将士从晋阳起兵进军洛阳的开拓形象。


唐王屯兵柱: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楼烦(今静乐)郡太守,时值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出兵平定无功,炀帝大为不满。后李渊发兵叛乱,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出兵相助,一面招募军队、招揽人才,凭着对静乐广袤腹地的了解,派李世民在静乐屯兵练武,从此静乐屯兵拉开了大唐近三百年历史的第一页。


文峰凌霄柱:以八大景之一的“凌霄文峰”为背景,将娘子神与蛇妖较量作为主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新娘子,雕儿崖上建有“娘子神庙”,崖下村庄称“娘子神村”,还制作了村民手捧香柱,来供奉这位为民除害的娘子神,使整个画面赋予了娘子神传说文化内涵和视觉美感。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柱:静乐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静乐民间剪纸;有乡土气息风趣盎然,俗中见雅、自然优美的静乐民歌;有唱遍晋西北,堪称汾河源头艺术奇葩的静乐道情;更有源于静乐吹遍全国的民间“八音”,它们都蕴藏着静乐人民独特的文化记忆和风俗情感,成为静乐现代文明的源头和根基,是静乐当之无愧的母亲文化。为此,静乐县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团大战柱: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和忻静公路(忻州至静乐通往陕西)为重点的战役。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20时开始,静乐康家会战斗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以天下第一钟——悬钟山为背景,以百团大战战场为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而制作。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