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资讯
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一)——汾神 台骀
作者:天柱山来源:静乐县天柱山旅游景区发布日期:2020-08-20查看次数:531

汾神——台骀(连环画)
 前  言

静乐县是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的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至今有近万年的文明历史,史载曾是胡汉交锋的边关要塞,素有“静乐安则太原安,静乐危则太原危”之称。从战国到隋唐乃至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作为屯兵习武、操练军马的重要基地和革命根据地。西汉置县至今两千三百余年,是三晋乃至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静乐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凉,物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为了让外界人士和游客更多了解静乐,认识和感受静乐,我们广泛搜集资料,编制了《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在编制过程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文化水平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修正。

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内 容 提 要

治汾始祖台骀,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誉为华夏治水第一人。早于大禹数百年治理汾、洮二水。因兴修水利,指导有方,治水有功,造福于民,被春秋时郑国子产尊封为汾神、雨神。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936-943)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为灵感元应公。


台骀一生主要活动在汾水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代之惠,在他的治理下,汾、洮二水流域水魔被降服,水患得到根治,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三晋成为宜人生息的沃土,促使华夏文明最早在三晋大地发扬光大。


台骀不仅是治理水患的功臣,还有寻根问祖的身份。那就是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里,得姓张氏。而挥又生昧,昧生台骀,台骀就是挥之孙,是张姓起源后的第三代张氏。


张姓三世祖台骀为民除害、降服黑龙、通河堵泽、惠及一方,带着根治水患、为民造福的情怀,从一位年轻后生一直工作到老翁,最终死在了降服水怪的河水中。后来与妻合葬在长期定居的定河村旁。后人为了怀念他,在汾河两岸多处立庙,奉为神明,历代祭祀,传承不绝。

1.自上古时期到历代王朝,治理水患永远是每个国家治理的重中重事。水可育人亦可害人,水的温柔与暴虐,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

2.汾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从人类诞生那时起,就水患不断,治理水患也从未停止过。同时汾河又是三晋的命脉,其治理贯穿了山西全域。

3.汾河为三晋母亲河,发源于汾阳燕京山(今管涔山,古属静乐)。《山海经》载:“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4.古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汾水源头。境内群山为篱、河水为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作为汾水源头之地,治理和保护汾河,已事关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所需,我们有责任爱护它,维护它。

5.作为山西境内的第一大河流,在上古时代原始生态下,不仅汾河水量充沛,而且从沟壑山岭间汇入汾源的支流水量也很大,这使得汾河水暴涨,洪峰肆虐、横冲直撞,百姓深受其害。于是,从五帝时起,治理水患就成为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6.台骀,上古时黄帝的五世孙、少昊的玄孙。曾客籍静乐,三皇五帝时首任受封的水官,是一位治水功臣,他早于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发轫者,他的丰功伟业铭记于后世。

7.相传很久以前,汾河中盘踞着一条凶恶的黑龙。为降服黑龙,台骀的父亲昧失去了生命,台骀受父亲托梦,立志发奋求艺为民除害。他踏遍三晋大地,求得制服黑龙的武艺和法器,于是瀛洲仙长献计:五月初五,诛杀黑龙,巨翁雄黄,拯救乡民。

8.于是五月初五这天,乡民们用苇叶包黍做成粽子投入汾河,引诱凶恶黑龙现出水面;抛撒雄黄,点燃艾草,以其味熏迷黑龙,削弱其恶气,助阵台骀与黑龙搏斗。

9.最后,台骀乘黑龙断尾,被巨翁扣押仓皇窜逃之时,抛出五色绳索捆缚并降服黑龙,换得人间安宁。从此,每岁端午节,点雄黄酒、扎五色线、插艾草,以求平安,就成为静乐民间传统习俗。

10.上古时,汾河上游是一片沼泽地带,汾水为患,江河横溢,烂泥遍地。为拯救苦难的乡民,五帝便派遣水官治理。水官昧的儿子台骀,接受了该项任务。

11.其时,烟波浩淼的汾河,由北向南纡缓流经。由于地壳频繁运动,山脉不断隆起,致使汾河河道中断,河水四溢,排泄不畅,造成大面积水域受灾。

12.一度使三晋大地雾茫茫,水泊泊,天连水,水连天,一片汪洋。人们常说的:“三山,七水,一分田”已不在眼前。大部地面被水占据,哪里还有一分田!除水面上呈现出的一些小岛外,其余都是水的泽国,就像壮阔的大海。

13.山海之间的缓坡地,四海一周宽不足里,这哪里还有乡民生存的地方!水构成了严重威胁乡民生命的祸患。

14.清晨,初出的太阳缓慢升起,好像从水中喷出一颗明珠,放射出黄融融的光芒,映照到水面上,使水面出现粼粼波光。山林的雾气与汾水的蒸气交织在一起,真有烟雨锁大海的感觉,太阳在雾气朦胧中透出那金黄般的轮廓,显得无限美丽。

15.太阳逐渐凸起,发出耀眼的光芒,阳光穿透雾气照到水面,产生出奇妙的光幻水景。水雾中绽放一道七色彩虹,向水面折射出绚烂的光辉,在天地间出现一幅“碧水倒映蓝天、阳光照射沧海”的完美画面。

16.太阳映着碧波缓缓走动,如同醉于水中的一只火球,或大或小,在水面上缓缓燃烧,闪耀着流光溢彩的光景。飞鸟披着万道霞光翱翔在天地间;水中的鱼,感到自己的天地很大,尽情地畅游,无拘无束;陆地生存的动物,只觉得逼迫狭小,无可奈何地拥挤在各自的空间中。

17.台骀面对那广袤的水面,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极有限的情况下,借鉴前人的经验垒土坝挡水,经不起水的浸泡和风浪的撞击,根治不了水患。于是,他就向部落的乡民们提出排水的方法,来解除水患。

18.部落人听后,都很吃惊,说台骀是异想天开。一位部落首领说:沧海是天地成就的,你说排水就能排吗?再者,山林闭塞,恶劣危险,猛兽横行,你就不怕吗?就是老天爷帮你,你到哪里去找排水口啊?找到了能不能排还是问题!不由分说就否决了台骀的想法。

19.台骀面对大家的态度,没有和大家争论。他就坐在水边终日苦思冥想,徘徊在山间,望着怀抱中的环山,不断受到启示:眼前就是山,何不去试验。于是台骀鼓起勇气,再次说服了部落头人和民众。

20.台骀就和他的帮手们开始筹划自己的行动,他给大家分析了情况:万事开头难,困难是有的。只要我们走出第一步,就有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准备了出行的物品,选了个吉日祭了皇天后土就出发了。

21.台骀的探察队开始沿山涧小路东行(今万华山、悬钟山、巾字山、桃子山等地),在勘察中遇到了在家预想不到的困难,一要克服攀岩上岭、揽藤穿林的困难;二要同遇到的猛兽进行搏斗;三是孤军作战,无法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工作都无效果,只好原路返回部落。

22.此次探察,虽说没有得到成效,可总结了走旱路的教训,得以调整方案从水路进行探察。在众乡民的张罗下,为台骀的探察队赶制了牢固结实、载重适中的一个大筏舟。

23.在部落首领的组织下,又选了几名年轻会水的乡民为台骀保驾护航。重新选定日子,祭祀皇天和水神之后就出航。从水路探察与旱路探察相比,有很多好处:一是不受猛兽的袭扰;二是不受水怪的捉弄;三是行走比旱路要快,大大加速了探察的进程。

24.台骀每到一处就问排水的条件,并将他的想法告诉大家。他的行动在沿途中遭到一些部落人的歧视,但同时也得到了大部分部落的帮助,有的还请台骀探察队到部落做客,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走时还补给食用物品。

25.探察继行一日,前面遇到了山涧,越走越窄,打听到前方没有出口,好多人丧气的说:“这次又白费劲啦!”台骀看到大家灰心的样子,就问大家:是继续找,还是回家坐等?没有人说话,只是怕再次白找。他又问大家:谁知道排水口在哪里?

26.没有人说得上来。这时台骀大声说:是啊!我也不知道排水口在哪里,要是知道了,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探察。我们走到这里虽说行不通,但它却告诉我们,这边没有排水的口子,也排除了一个方向,缩小了探察范围,咋能说是白找呢。台骀的一番话,使大家振作了精神。

27.北上到了汾水出山口(今管涔山一带),台骀一看有治水的可能。于是翻过分水岭北行,很快进入一道长峡山涧,边走边打问,待出峡谷一看,仍是汪洋一片,同样没有出水的地方。一个水手问咋办,台骀说:既然来了,不能调头就走,我们要和这里部落的人谈谈。

28.部落首领得知台骀的来意,很是支持,就把台骀的人马安顿下来款待,并相互介绍了生存条件。台骀伺机提出了治水设想,部落首领觉得台骀是旷古奇谈,心里不予认可,但出于待客礼数,部落首领还是勉强同意了他,表示共同开凿共同受益,愿意帮忙。

29.几天来的探察,所得结果很是令人失望。一日,台骀登峰远眺,只见峰后一溜谷涧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他想:这要是个排水口该多好啊!回来就向部落首领谈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二人就达成了共识:部落出人力和物力,台骀出技术支援。随之,部落就组织乡民开始开凿。

30.在那时没有凿石的工具,台骀就利用当地烧炭技术,点着炭烧热石头,再在烧热的石头上泼冷水,让石头炸开,这样反复推进,既省力又快,成效也显著。

31.部落首领很高兴,并请台骀全权掌管,指挥人工和物资的调派,经过一场大干,水道凿通了,水源源不断向外疏出,台骀看到水流向远方,欣喜万分!部落首领和乡民们齐声高呼:水患排除了……

32.水越流越大。一旦有阻挡水流的地方,台骀就马上派人去疏通。部落首领高兴极了,便亲自驾舟游说,一传十、十传百,台骀在这里治水的事情,引得其它地方首领前来拜见他,请求帮他们治理水患,台骀兴奋地承诺下来。

33.响应治水的要求,他们采用台骀的办法,又在其它地方开凿几处出水口,大大加快了排水的速度,使恢河尽快得到疏通,消除了恢河反汾河的隐患。

34.台骀为他人找到了排水口,也摸索到了开凿的办法,可是自己的排水口还没找到。于是安排好这里的事情后,台骀又领着探察队员驾舟西行继续寻找,所到之处(即今黄姑峁、黄华山等地)都得到大家的支持,可几日的探察使台骀无望,竟然没有一处可以排放。眼看汛期将到,台骀只好扫兴而归。

35.水害还在肆虐,台骀愁眉难展,根治水患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想:三面都跑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南方。一日,台骀在汾水边思考治水问题。望着动荡的水面,只见一道激流由北向南而去,他顿时灵性彻悟:水往低处流,这说明水的流口在南方。

36.此时的台骀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大声喊道:“有了!”他把这个新发现,告诉了所有的探察队员,又重组三十余人和三艘舟船的探察队,并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制作了与猛兽搏斗的武器,开始了南下探察。

37.出发这一天,他们例行祭天安神。在检查完随舟物品之后,首领再三瞩咐他们:千万要当心,要注意安全。台骀跪谢送行的部落乡民们,就领着他的探察队坐着舟筏,随着汾水的流向漂流而去。

38.在舟上,台骀对大家说:万事开头难,成功与失败就在此一举。舟行到一个两山汇合峡处(今石壑沟),眼前又是层峦叠障,看不到尽头。他们下舟上岸,向这里部落的人打听,听说河水由此出峡,不远处就是出口,台骀十分愉悦。此时天已昏黑,他们便在部落里找了个歇脚的地方,休息下来。

39.次日,天刚蒙蒙亮,台骀就带领他那几个治水大将,操舟驶入峡谷进行探察。没走多远,只见两山拥抱,一湾水被两山相拦。他们下舟登上山峰(今峰岭底山)一看,一道狭窄的连山豁口外,还是一道长峡水湾,汾水顺豁口缓缓流去。

40.台骀于是与大家分析:水在这里被阻挡,正是积海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在这里扩宽豁口,那汾水一定会快速流走,水面将会尽快被清除。

41.探察队员们来不及缓歇,简单地向该部落人了解了情况,他们就在没有石头的地方开始凿山掘口。很快凿开了一个豁口,水从凿开的豁口狂泄而出,为下一步凿大豁口奠定了基础。大家开心极了!

42.台骀觉得这样凿口可行,就要求大家分步凿豁口:在原来的一旁再凿个大豁口,把水引到大豁口,返回来再扩大原来的小豁口。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能扩大排水豁口。

43.台骀在这里找到了希望,安排好事务后,带了几个人驾舟返回部落,向首领汇报情况,首领听后十分高兴,并且感到水位就是下降了不少。

44.台骀和部落首领商议后,决定砍树造筏,备食备物,挑选人员,随台骀继续出发,扩大豁口,加速水流。而连续指挥作战的台骀终于不顾疲劳,兴奋的忘掉了所有的困难。望着水流浪花四溅的样子,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45.台骀挖掘凿口之举,在当地影响甚大,周围部落的乡民积极参加到治水的行列。随着人员增多,成效巨增,水位骤降。

46.一天,山后突然来了两个手操兵器的武士,与凿豁口的乡民发生了冲突。台骀见此情景,马上前往制止,并询问对方来意。两个武士便说了一番话,大家也没听懂所说的内容。可台骀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排水影响到了他们下游,要求马上停止。

47.台骀听后,马上紧张起来,心想这下不好,已造成下游积水。于是,对两名武士表示歉意,并告诉所有的乡民立即停工。

48.台骀决定随武士前往下游察看水情,好多乡民劝他不要去,去了凶多吉少。可他说,不去察看水情,水患永远除不了。我们刚有治水之策,现在又出现了新情况,必须予以解决,不然前功尽弃。于是,让乡民们暂时停工待命,便随两名武士察看下游。

49.到了下游,台骀察看了积水的原因,主要是洮水(今涑水河)为害,再加上汾水冲击成对顶之势,使积水不能排走,台骀将察看结果向大首领汇报后,并讲了他改造洮水、扩汾入黄的方案。

50.大首领很是支持,便召集相关部落商讨,大家联盟一致同意台骀的想法。让部落的人跟随台骀,和下游部落的人联合起来,将洮水改向南流,消弭了洮水与汾水对顶的隐患,同时又在下游一带另开河道,使河道汾水由东向西,而后向西南(今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一带)注入黄河。

51.下游的问题得到解决,台骀返回来又将六度的豁口扩大,致使汾水排泄畅通。台骀治水,金鹅泊水;打开下游口,空出晋阳湖;通东西六度,泽布六社;河土返其宅,汾水归其壑成为现实。一晃就是二十余载,繁忙的治水劳累,使他由一个壮年人,变成了一位须发斑白的老翁。

52.不久台骀失踪,乡民们翻山涉水到处寻找,均无踪影。最后在五月初五这天,台骀的英骨在汾水中遽然涌现。于是乡民们便打捞而出,传说这是与黑龙搏斗身亡,便与其妻用石棺合葬于定河村旁,左汾滨、右谷口,占地亩余。墓地幽雅古朴,并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当地人称是台骀神水归位。

53.如今在汾河上游源头一带,还有纪念台骀治汾的三处传说遗迹。一是被赋予生动传说的“镇魔石”,二是汾源雷鸣寺上方的台骀祠,三是定河村昌宁公冢庙。

54.相传台骀治水时,从天上摘来三颗星宿,垒成“品”字状,置于山顶之上,作为镇压汾魔的镇魔石,并以此作为点将台,布置人力、物力。在静乐广泛流传的“台骀治水,金鹅泊水,东西六度,泽布六社”的故事,就来自这一时期的治水,世代歌其功德相传,县城别称“鹅城”相沿至今,东西六度、泊水与步六社村名,亦源出此谣。

55.五帝之后,台骀为沈、姒、蓐、黄四国后代所祭祀。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在看晋平公疾病时,封台骀为汾神。

56.自春秋郑国子产封台骀为汾神(雨神)后,不但历代皇帝给他加封谥号,就连朝中达官贵人也常题辞朝拜。唐代宰相令狐楚有《谢雨碑文》,金代宰丞贾益谦有《祈雨获应诗》,清代驰名海内外的清官、大学者徐松龛先生有《修建雷鸣寺记》碑文,均对他大加赞颂。

57.据碑文记载,台骀祠始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明永乐、正德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台骀庙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置五踩双下昂斗拱。殿内置阁,内塑台骀夫妇像。传说当年台骀在汾河上游治水时,娶当地(今阳房村)民女为妻,长期定居于定河村。

58.定河村,也因汾水之神——台骀,平定了汾河水患而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59.在金代为台骀修建庙宇时,村民发现狐脚印,后来跟随狐爪印寻找,在定河村旁小丘上发现了台骀墓碑,遂在挖出墓碑的原址上,于农历五月十八建造庙宇,供奉台骀。从此之后,每年的该日被定为台骀纪念日。

60.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每年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盛况空前,以此纪念这位“能御洪灾,能抵水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灵感元应公。

61.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是名副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华夏治水第一人”的称誉。

62.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三晋大地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加速了社会生产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更为其后尧舜禹相继在三晋建都,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致使华夏文明在三晋大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63.后人给予台骀极高的敬意,台神庙神龛的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台神庙楹联又曰“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浪到于今。”

64.五千余年悠悠岁月,台骀疏导汾水、洮水,疏通了东西各个沼泽;劈天柱(今天柱山)西坡,碾水(今碾河)畅流入汾;凿石峡,汾河顺势南下——降服水患、造福于民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汾水长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肥沃的三晋大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65.因为驯服汾河的巨大功绩,台骀被尊为汾水之神——汾神,然而他不仅是治水贤臣,还有一个对后世寻根至关重要的身份——张姓家族的第三世祖。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得姓张氏。”

66.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石箭镞出土于山西朔州峙峪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箭镞在黄帝时已普遍出现。因此,挥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弓矢。弓矢这一先进工具的发明,使黄河流域率先进入狩猎时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67.少昊青阳氏即金天氏,而张氏始祖挥的一个儿子正是台骀的父亲——昧。文献和考据均佐证,台骀是张挥的孙子,为张姓源起后的第三代张氏。

68.始祖“张挥”后,三世祖台骀带着为民造福的决心,在三晋大地通河堵泽,惠及一方,由于根治汾河水患被尊为汾水之神,为汾河两岸百姓广为敬仰,历代祭祀,香火传承,成为功绩显赫的治汾先祖、晋人始祖。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