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资讯
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二)——赵武灵王与赵王城
作者:天柱山来源:静乐县天柱山旅游景区发布日期:2020-08-21查看次数:869


前  言

静乐县是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的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至今有近万年的文明历史,史载曾是胡汉交锋的边关要塞,素有“静乐安则太原安,静乐危则太原危”之称。从战国到隋唐乃至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作为屯兵习武、操练军马的重要基地和革命根据地。西汉置县至今两千三百余年,是三晋乃至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静乐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凉,物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为了让外界人士和游客更多了解静乐,认识和感受静乐,我们广泛搜集资料,编制了《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在编制过程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文化水平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修正。


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静乐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当属战国时期赵王古城。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记载,公元前306年后,周赧王八年赵国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破义渠,击败楼烦,在城南三里东山下筑赵王城练兵。《元丰九域志》又载:“静乐三乡【即:楼烦(今静乐)、玄(元)池(今静乐下马城一带)、天池(今娄烦天池店一带)】,有管涔山(今芦芽山),汾水(今汾河),古迹(今古城遗址),赵武灵王庙,古静乐县城。”《中国名胜词典》载:“天柱山曾是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该都位于静乐县城南汾碾交汇的天柱山赵王城,东西长约2里,南北宽约1.2里,周长约6.4里,占地面积约55公顷。赵武灵王训练将士的点将台、古城墙遗迹巍峨雄浑,气势磅礴,至今尚存可辨,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跨马林胡百战开,迄今谁识武灵台。英风不逐东流水,壮士悲歌拂剑来。”这首清代诗人黄方琎留下的诗篇,为我们描述了当年赵武灵王跨马征战的历史画卷。经考究,赵王古城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战国古城遗址,是研究战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赵武灵王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变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赵国服装都为宽袍大袖,拉拉扯扯,不利于骑马作战,改为窄衣短袖的“胡服”便于“骑射”)大胆借鉴和吸取了林胡及楼烦人的骑兵装备和训练方式,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矢志拓土,平定三胡(东胡、林胡、楼烦),消灭中山国,修筑长城,移民北疆,屯垦戍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国最初的边疆政权,对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不甘落后、忍辱负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蓄势待发,冲破传统礼俗、锐意变革骑射,主动去“王”、不图虚名,带头着“胡服”、推动军事变革,使“胡服”成了赵国最流行的服装,“骑射”(数匹马拉战车改为单人独骑)也激发了赵国青年崇军尚武的热情。


“胡服骑射”大大提高了赵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壮大了赵国军事实力,从而使赵国“北地方从,代道大通”,疆土南北连成了一片,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延续并巩固了战国七雄之地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和平崛起之典范,被梁启超盛赞为“华夏军事史上黄帝后第一人”。


1.静乐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南隅,东傍云中山,与忻州、阳曲为邻;南沿汾河与娄烦、古交毗连;西起吕梁山与岚县相衔;北靠管涔山,与宁武、岢岚接壤。是晋北锁钥,太原冲要。境内群山为篱,汾水为带,关隘、堡寨众多,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赵王城因赵武灵王所筑城池而命名。该城池位于静乐县城南天柱山西南麓,占地面积约55公顷,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3A旅游景区。




3.赵武灵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变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致使赵国得以强盛。他击败三胡(东胡、林胡、楼烦)、攻灭中山国,辟地千里、移民北疆、修筑长城等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留传千古。




4.战国初期,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赵、魏、韩、秦、齐、楚、燕、中山、楼烦、林胡等大大小小的诸多国家和割据势力。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年征伐讨杀,可谓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5.赵国是这些国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被称之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所处的地理环境却十分险恶:东有齐,南有魏、楚、韩,西有强大的秦国和剽悍善战的楼烦、林胡,北有燕国和东胡,中有不断袭扰的中山国,处于列国包围之中的国家,被人称为东南西北中的“四战之国”。




6.为了实现向中原发展的战略目标,赵国将国都从晋阳迁到中牟,再迁到了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邯郸,并与邻国发生了多次战争。赵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吃了不少败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围魏救赵”战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7.赵武灵王(赵氏、雍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第六代国君,十五岁时继位。其时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外部仍处于“四战之国”之窘境;内部朝政大权又被叔父赵成(公子成)把持,赵成还派人监督他的一言一行,使他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头国君”。




8.年幼的赵武灵王,却表现出了高超的治国谋略。他深居简出,待人谦和,礼尊老者,团结大臣,不动声色地在臣民中树立了贤君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终于在继位五年之时,以温和的方式从叔父公子成手中夺回了朝内主政大权,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内部政治危机。




9.赵武灵王亲政不久,魏国发起了与赵、韩、燕、中山国君互尊为王的“五国相王”事件,试图五国联合,对抗秦、齐、楚等各大强国。但赵武灵王没有接受魏国的求盟,认为赵国的军事基础还比较差,没有称王的实力,反而让国民称之为君。




10.赵武灵王继位后的13年间,赵国先后与邻国征战多次,常常是胜少败多。这一残酷现实,迫使赵武灵王下定决心改变军队体制,增强国防军事力量。




11.赵武灵王经过反复思考,认真分析并总结出败多胜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步兵都为马拉战车冲锋的战斗模式,与单人独骑联合进攻相比较,前者明显受制于后者。因战车受地形限制,它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冲击力很差,与三胡(林胡、楼烦、东胡)骑兵队伍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12.但是要弃战车骑马,就必须改变传统服装肥大不便的缺点。赵国的传统衣冠是上衣下裙、宽袍大袖,虽然穿着舒适、美观,适用于中原席地而坐的习惯,却不适合将士行军打仗。相对而言,胡人短衣小袖、皮带皮靴、头戴羽冠、行动自如的轻便装束,则更适合骑马作战。




13.于是,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方案。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了以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14.宗室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并没有动摇赵武灵王的改革决心。他首先争取到肥义、楼缓两位德高望重且深明大义的大臣,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后又耐心反复地去做顽固派的工作,并以身作则,率先穿胡服、戴胡冠上朝理政。




15.顽固派代表公子成为表示对“胡服骑射”的坚决抵制,干脆装病不起、不来上朝,以此向赵武灵王施加压力。




16.赵武灵王派大臣王弽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治理国家有一定的章法,要以利国利民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将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希望能借助您为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等。




17.公子成听后,却对王弽进行了一番训斥。他说: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礼法、违背人心的举动。




18.听了王弽的汇报后,赵武灵王便亲自登门,耐心细致地做叔父的思想工作。他说:“我国仍在四周国家包围之中,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国土呢?我对您深感失望啊!”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说得公子成心悦诚服,当即改变了先前的反对态度,次日就穿着赵武灵王亲自赐给的“胡服”上了朝。




19.很快,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意义深远的“胡服骑射”,在赵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久,赵国第一个骑兵训练基地在邯郸一带开始招募骑兵、训练战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骑兵战士。不到两年的时间,赵国就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队伍。




20.骑兵的机动性、战斗力和冲击力,在进攻中山国的战役中得到了检验。中山位于今河北正定县一带,是较小的一个国家。此国民风剽悍惯战,屡屡袭扰赵国,常使赵国不得安宁。赵武灵王要实现一统中原的大业,就必须首先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21.公元前304年,赵武灵王统率三军,兵分三路夺取了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和隘塞,进逼中山腹地,致使中山国领土缩小,元气大伤。中山国君只得献出四城求和,获得赵武灵王应允后才停战收兵。




22.两年后,赵国再次大规模进攻中山,战斗节节胜利,中山国君被逼逃到了齐国。




23.为了赵国的拓北战略能够顺利实现,避免其他国家感到威胁从而出兵干预,赵武灵王采取了多项外交策略,使赵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得到加强和改善,为赵国拓北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了后顾之忧。




24.拓北主要是针对三胡。在解决三胡的问题上,赵武灵王采取了不同于中山的策略:对中山是坚持打击,直至彻底消灭;而对三胡则是将其打败,使之臣服进而融合。




25.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又西略了林胡、楼烦,迫使林胡、楼烦国臣服,归属了赵国。不久,赵武灵王率军至代地(今山西大同一带),北到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至榆中,到达今呼和浩特、包头一带,打败了邻近的中山,收服了东胡,占领原阳并作为“胡服骑射”著名的训练基地。




26.赵武灵王为提防秦国、林胡、楼烦等国家,对其西北地域的突然侵袭,有效地防守所获领土,在静乐城南天柱山左壁,东南北俱跨山,西临汾河,筑城池。至今遗址犹存。




27.赵武灵王在今天柱山上筑城池建都,又居住在都内指挥将士们训练,故而加强了赵国兵勇的战斗力。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将这座城池叫做赵王城。城池东西长约2里,南北宽1.2里,周长约6.4里,面积约55公顷,符合当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制。古城墙、点将台遗址及赵王城村,现在仍有留存。




28.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又出兵西北,挥师楼烦,转战黄河与阴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占领了云中、九原一线的广袤地区,使赵国的疆域向西北一直扩展到了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一带。




29.赵武灵王战胜楼烦国后,并没有诛杀他们的人马,而是采用了“致其兵”的策略,把楼烦军收容改编为己所用。




30.赵武灵王拥有强壮战马和剽悍尚武的兵源后,昼夜操练,直到训练好后,再将一支支威武雄壮的赵国新型骑兵部队,从静乐直接开赴前线。




31.赵武灵王独具慧眼,选择了静乐作为屯兵养马之地,解决了缺少彪悍战将和强壮战马的问题,使赵国军队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以及战备良马。




32.赵王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辉煌之地,从这里他把“精短打扮、头戴银盔、脚蹬战靴、腰佩宝刀、跃马挽弓、威风凛凛”的“胡服骑射”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赵国如虎添翼,国力日益彰显,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与日俱增。




33.为了巩固新开辟的北疆地区,赵武灵王按照中原体制,分别设立云中郡(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一带)、雁门郡(今山西忻州代县一带)和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并有计划地从中原向荒芜地区组织移民,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把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北疆,促进了北疆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北部地区封建化的进程。




34.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巩固北疆边防,赵武灵王在北疆修筑历史上著名的赵国长城。这条长城大致东起代北的无穷之门(今河北省张北县南一带),迤西沿大青山、狼山,直至高阙塞(今内蒙古乌加河西北一带),绵延千余里,工程之浩大,前所未有!事实上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防御长城奠定了坚实基础,并被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中。




35.公元前299年,为了彻底摆脱繁琐的宫朝政务,集中精力谋划赵国的发展大业,赵武灵王宣布传位于年仅八岁的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让政治经验丰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辅佐新君执掌朝政,而自己则改称“主父”。




36.公元前296年,即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率军攻破中山国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活捉了中山国末代国君。从此,中山国被赵国彻底覆灭。




37.灭掉中山后,赵国南北领土终于连成一体,完成了赵国几代国君的心愿。赵武灵王在诸侯争霸的夹缝纷争中,他用了整整十二年时间实施“胡服骑射”,打击三胡,消灭燕、韩、中山国,从十多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唯一可以和强秦抗衡的国家。




38.随后,赵主父又将目光转向了更加骁勇、更加强大的秦国。为了摸清秦国的地理环境并详察秦王的为人,赵主父假扮赵国新君使者赵袑,亲自去秦国,向秦昭襄王递交国书,沿途中和数名随从画工对秦国的地形、隘道,作了详细的勘察记录。




39.到秦王宫递交国书后,秦王问赵主父:“你们武灵王多大年龄了?”主父答:“正值壮年。”秦王又问:“既值壮年,为何把王位传位于儿子?”主父答:“我们国君认为接替王位的人,多不熟悉国家大事,想让儿子先即君位,好熟悉国政。我们国君既为主父,国家大事由他裁决。”




40.秦王再问:“你们害怕秦国吗?”主父答:“我们国君害怕秦国,就不会让国人穿胡服、学骑射了。现在飞马持弓的将士,比以前多出十倍以上,我们怕什么!”




41.秦王见他应对如流,非常敬重。




42.当天晚上,秦王左思右想不能入睡,总觉得这个赵国使者身材魁伟、气宇轩昂,言行举止非凡,不像臣子之相。




43.次日早朝,秦王传旨宣赵袑觐见。主父的随从回话说:“使者患病,不能入朝,请缓几日”。




44.三天后,秦王见使者仍未露面,不禁大怒,遂派近臣前去一问究竟。秦吏闯入驿馆,不见使者踪影,而使者的随从却称自己才是真正的赵袑,秦吏无奈只好将他押到秦王面前,让他亲口解释。




45.秦王问:“你既是真赵袑,使者是何人?”赵袑答:“使者是我国主父。主父要一睹大王威容,所以诈称使者而来,今已离开咸阳三日了,特命我留下向大王请罪”。




46.秦王听了又惊又气,跺脚怒骂:“主父欺我太甚!”急命泾阳君同白起率精兵三千,日夜追赶,而秦王心中却不由地暗暗钦佩赵主父胆略过人。




47.秦兵追到函谷关,守关将士报告说:“赵国使者在三天前就已经出关了”。




48.泾阳君回朝禀报后,秦王心惊胆颤了好几天,只好以礼遣送赵袑回国,同时也加强了对赵国边境的防守。




49.赵主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秦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君昭襄王更是精明过人,就暂时放弃了攻打秦国的计划。




50.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主父封长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田不礼为相国。赵章对父亲传位于弟弟的做法本来就心存不满,再加上田不礼的挑唆,暗地里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势力,随时准备篡位夺权。




51.司寇李兑觉察到赵章的图谋,多次与国相公子成商议对策,同时劝肥义辞去相国,以避祸端。而肥义认为既然主父委托他辅佐新君,理应尽忠尽职,便召来亲信高信布置应变策略。




52.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主父令惠文王听朝,自己却站在旁边观察群臣和宗室贵族的礼仪,只见身为兄长的赵章反而对弟弟俯首称臣,无精打采地听高高在上的赵惠文王训示,心中有些不忍。




53.于是赵主父突发奇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各自为王。这一想法立即遭到肥义等众臣的坚决反对,肥义提醒他:“今君臣身份已定,复生事端,恐有争变!”主父考虑后果,犹豫未决。




54.此事虽是私下商议,却被公子章、田不礼等人探知,于是更加促进了夺取王位的企图,并加快了密谋篡权的步伐。




55.一日,主父与惠文王、公子章同游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晚上三人各宿一宫。赵章与田不礼见惠文王所带兵将人数不多,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便派将士埋伏在惠文王与赵主父两宫之间,以赵武灵王的名义,召见惠文王,诱骗出宫,趁机诛杀。




56.高信将此事报与肥义。肥义怀疑有诈,便命高信加强对赵惠文王的保护,自己带几名随从先行出宫,半路上被赵章埋伏的将士杀害。




57.赵章看到事已败露,于是带兵直扑惠文王宫。高信遵照肥义嘱咐早有戒备,指挥将士拼死抵抗,奋力保护赵惠文王。




58.此时,李兑和公子成正从国都邯郸到沙丘宫谒见主父和赵惠文王,见赵章发动叛乱,急忙调兵击败叛党,杀死了田不礼。




59.赵章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只好厚着脸皮逃往主父宫中,以求一线生机。主父念及骨肉情分,将他放进宫中。公子成、李兑带兵赶到,将主父宫团团包围,从宫内搜出赵章,当即杀死,并将全部党羽处死。




60.主父被围困在宫内不能发号施令,局势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了公子成和李兑的手里。他们深知未经准许擅自围宫、搜宫并将赵章杀死之后果,于是假借赵惠文王旨意,命宫中人全部撤出,只把主父一人困于宫内达三个月之久,直至粮饮断绝,掏食鸟蛋,最终被活活饿死,时年46岁。



61.赵武灵王是一代明君,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向“骑射”转变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对古代思想文化的一次大促进。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不图虚名、励精图治,使赵国变弱为强、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