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资讯
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六)——静乐县历史沿革
作者:天柱山来源:静乐县天柱山旅游景区发布日期:2020-08-25查看次数:747
前 言


静乐县是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的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至今有近万年的文明历史,史载曾是胡汉交锋的边关要塞,素有“静乐安则太原安,静乐危则太原危”之称。从战国到隋唐乃至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作为屯兵习武、操练军马的重要基地和革命根据地。西汉置县至今两千三百余年,是三晋乃至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静乐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凉,物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为了让外界人士和游客更多了解静乐,认识和感受静乐,我们广泛搜集资料,编制了《汾河文化旅游连环画系列丛书》。在编制过程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文化水平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修正。



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内 容 提 要 
早在上古旧石器时代,静乐已有人类活动,为“丁村文化”(也称汾河文化)重要代表地之一。台骀为治汾之神的传说故事,就起源于汾河源头的管涔山,他死后葬于定河村旁,冢庙及治水传说遗迹至今尚存。唐尧、夏、商时为冀州地域。商朝时建立了楼烦国,属楼烦地。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唐国发生叛乱,周公消灭了唐国,并封其弟叔虞为唐叔侯,时静乐为唐地。东周时,因唐侯的儿子即位,改国号为晋,静乐归属了晋国。春秋时,因静乐地属楼烦、林胡和晋人交锋之地,静乐时属冀州汾阳邑,归晋国领域,战国初期属楼烦地。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破义渠后,从代郡至天柱山守楼烦,在天柱山西南筑城池推行“胡服骑射”,始称赵王城。汉代为太原郡(晋阳)汾阳邑,又因地处冀州汾水上游、水北山南为阳之规定,取名汾阳县,在此立护军,治羊肠仓。北魏期间改名秀容郡,封太原王、大丞相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并由尔朱荣的封号赐名他长期生活、战斗和居住之山为天柱山,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与安徽天柱山并称为中华南北两天柱。隋唐时期,因隋炀帝常来汾源巡幸、狩猎,而又非常喜欢汾阳的气候、风景和人气,下诏在汾源建造了汾阳宫,修筑了“杨广道”,并因汾源“宁静而安乐”赐名为静乐。设立了楼烦郡,李渊任太守。由于李渊了解静乐马场广阔,资源丰足,地势险要,北可防突厥,南可守太原,进可攻退可守等优势,所以李渊升任太原留守后,委任次子李世民为静乐宰,暗中结交豪杰、招纳贤士、屯兵习武、操练军马成为重要基地。唐王朝建立后,因管涔山之名,改为管州。宋代复置宪州。金朝又改为静乐郡。元代时命为受州河北路都元帅府,置今静乐县永安镇。明朝时废州复置静乐县至今。


1.静乐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南隅。东经111°39′——120°02′,北纬38°09′——38°41′,面积2058平方公里,其南北(北起刁儿沟乡鸡冠山,南止丰润镇高家舍村)长67.5公里;东西(东起康家会镇济道岭,西止马坊镇乡黄姑峁)宽57.8公里,东傍云中山,与忻州、阳曲为邻;南沿汾河与娄烦、古交毗连;西起吕梁山与岚县相衔;北靠管涔山,与宁武、岢岚接壤;是晋北锁钥,太原冲要。群山为篱,汾水为带,关隘、堡寨众多,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据《山西通史》考古发现:静乐(风神山、石房子山等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为“丁村文化”(也称“汾河文化”)重要代表地,唐尧、夏、商时代均为冀州领域,至今有近万年的文明历史。



3.楼烦原本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部落,属北狄(赤狄、白狄)的一支。商代时,楼烦定期向中原王朝纳贡白玉、战马、良弓等,到后期,楼烦沿汾河南下侵入商的领域。周灭殷商后,楼烦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活动在今内蒙准格尔、清水河及大同、朔州、宁武、静乐、保德、岢岚一带。清《晋乘嵬略》载:“周王绘图有楼烦国”,静乐时属楼烦地。



4.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唐国发生叛乱,周公灭了唐国,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为唐侯(也称唐叔虞),静乐时属唐地。到东周时,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因纪念他父亲有“嘉禾”(地面种出双穗穗的好庄稼,周公赐给的雅名)晋献之意,改国号为晋,始称晋国,静乐随属。



5.春秋初,到晋献公时,晋国已攻灭狄、霍、骊戎、魏、虞、虢等国,打败了戎狄,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汾河上游一带禹夏时属冀州,从晋惠公继位(前651)之时,许汾水上游汾阳的城邑一百万亩封给大夫里克。再到晋文公时,将太原以南的部分残余戎狄全部赶往黄河以西,将太原以北汾河上游的林胡、楼烦等赶出晋国边境,静乐为冀州汾阳邑,属晋国。直到晋悼公时,为了晋国的安全稳定,与周边的林胡、楼烦等国结为盟友,并与楼烦人互结姻缘,壮大了晋国实力,巩固了晋国政权。




6.春秋末,楼烦人依恃自己骁勇善战的传统作战方式,凭借赵烈侯六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机乘虚南下攻打,瓜分晋国,势力发展到今保德、岢岚、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古交一带,扩展了楼烦国的疆土,并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雄霸于今天的汾河上游。

7.战国初,静乐属楼烦地。到周赧王八年(前306)后,赵国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破义渠,自代(代郡)至阴山(今天柱山)守楼烦,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在今静乐城南筑赵王城,属赵国。


8.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静乐属太原郡(晋阳)汾阳邑。



9.西汉高祖元年(前206)设县,静乐因地处冀州汾水上游,水北山南为阳之地的汾阳邑。于是,将静乐命名为汾阳县(治所在今静乐县城一带),属并州太原郡。



10.东汉末入九原县,立护军于此,治羊肠仓(今岑山城墙内鹅池),为秀容地。



11.三国属魏并州地太原郡。



12.西晋永嘉年又改名为三堆县(今静乐县)。相传古时候静遊、丰润、步六社、泊水一带曾为湖泽地带,有金鹅常从湖中飞出,落于鹅池(岑山)顶歇息。有术士认定此地为“金鹅穴地”,城池故名“鹅城”。



13.北魏永兴二年(410)于汾阳县地置秀容郡、县;太平真君七年(446)三堆(今静乐)入平寇县(治所在今忻府区一带),属肆州新兴郡;到永安年间属永安郡,同时废肆卢郡,将肆卢县治所由今忻府区奇村与辛庄之间乔迁到今静乐县的新会一带,改属秀容郡。据《晋乘嵬略》载:“尔朱荣以七千骑破葛荣百万众,遂王太,号天柱,至以封号名山(今天柱山)。”《文舆纪要》载:“城硐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经此而得名。”《永乐大典》亦载:“后魏尔朱(荣)位天柱大将军,山名庙额皆于此取。”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期间,太武帝拓跋焘赐县境风神山庙为太平观,孝文帝拓跋宏对秀容关爱有加,曾在静乐城东南60里处下马,阅览边防,修筑城堡,后人称为下马城(今赤泥洼乡下马城村遗址犹存)。



14.北齐天保三年(552)十月,尔朱荣手下之将领高欢(北齐开创者、奠基者)的次子高洋主政时期肆卢县废。“自黄庐岭至北社干戍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太平寰宇记》”,静乐为三堆戍,属肆州秀容郡。四年正月,文宣帝巡视三堆戍,君臣围猎。北周保定元年(561),宇文邕巡县南周洪山。北齐武平七年(576),高纬帝在祁连池狩猎。



15.隋开皇三年(583),移岢岚县及岚州(今岚县岚城镇一带)治于三堆旧城(今静乐);十八年(598)改岢岚县为汾源县,属楼烦郡【治所在今静乐,领汾阳(今静乐)、临泉(今兴县)、秀容(今忻州)三县。辖今忻县、定襄、静乐(含娄烦)、宁武南、岚县、五寨、岢岚、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等地】。



16.隋炀帝杨广做晋王时,看中汾源【今静乐、宁武南,有长城,有管涔山,有天池三所(芦芽山天池、马营海天池、天池店天池,现分属宁武二所和娄烦县一所),有汾水(今汾河)】这块风水宝地(有龙气)和战略要地。同时为厭龙气,于大业三年北巡归驾,诏令建造了汾阳宫(今静乐、宁化一带),经常沿水陆两路来巡幸、狩猎。因山势险要,沟谷曲深,称“乾烛谷”。为了减少行程,在谷的东侧崖间【今静乐康家会至太原西村(康西路)】修筑了一条直通汾阳宫的最近栈道,史称“杨广道”。



17.因隋炀帝非常喜欢汾源的风景、气候和人气,在行宫避暑期间心情十分愉悦,于大业四年(608)将汾源(因“宁静而安乐”,“心静则佛土净,乐心则菩提心”)赐名静乐,属河东楼烦郡。期间(约604—613)隋炀帝任命李渊为楼烦郡太守(治所在今静乐)。李渊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是北魏时期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之战将、西魏时太尉李虎(八柱国之一)之孙,北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之子。时因楼烦郡静乐地理位置重要,北可防突厥,南可卫太原,进可攻,退可守,同时具备马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大业十一年(615)末,调任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二年,升任右骁卫将军;十三年(617)初,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后,成为这一地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将静乐作为屯兵习武、操练军马的重要基地,并委任李世民为静乐县令,陆续暗中结交豪杰,招降纳叛,为大唐兴起积蓄力量。


18.唐朝初静乐属河东道,高祖武德四年(621)因管涔山之名置管州(治所在今静乐),析置汾阳(今静乐县城一带)、六度(今娄烦东六度村一带)二县;同年置丰润县(今丰润镇),属东会州(今岚县一带);五年(622)丰润县废入宜芳县(今岚县一带),同年改管州为北管州(今静乐);六年(623)改东会州为岚州(今岚县一带),同年废汾阳、六度二县,静乐属岚州,后又为管州。



19.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废管州,静乐属河东道岚州;龙纪元年(889)沙陀族李克用于原楼烦表置宪州,领楼烦(治所在今静乐)、玄(元)池(治所在今静乐县下马城村一带)、天池(治所在今娄烦县天池店村一带)三县。期间,静乐为重要的军马繁殖和招收兵勇训练基地。为巩固基地,唐朝上至太子,下至重臣(如:宁王李成器、重臣王毛仲等),曾在楼烦马场作牧马监。天宝四年(745)三月十四日,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外甥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宝应元年(762),唐肃宗李亨封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元老、中兴名将、中唐名臣郭子仪【以他的始祖得姓(祖籍)之地汉太原郡汾阳(今静乐)县受爵】为“汾阳郡王”,简称“汾阳王”;时隔百年,会昌五年(845)四月,唐武宗李炎又将其女儿封为“静乐公主”,以感怀祖宗创业之艰难,也体现了大唐李氏与静乐的这段渊源。


20.宋朝静乐属河东路,太平兴国六年(981)废静乐县改为静乐军,后又废军复县;咸平五年(1002)复置宪州;景德三年(1006)天池、玄(元)池二县废并入静乐;熙宁三年(1070)宪州废,静乐隶岚州;十年(1077)静乐又复置宪州,政和五年(1115)改宪州为汾源郡(因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涔山、刘曜败处,汾水之所出而名)。期间于1068至1078年复修静乐县城池,周长为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南北二门,穿穴西南,以洩集雨。同时在城东筑坝,将原流经岑山脚下寺坡底的东碾河改道至现在的东西城壕外。在大观年间(1107—1110)岑山脚下儒林街始建文庙•书院,称义学或察院。



21.金朝初为静乐郡,天德三年(1151)岚州改为下刺史,名管州,统静乐;光定三年(1219)升防御,隶河东北路。




22.元朝初,在原汾阳宫地(今静乐县永安镇)置河北路都元帅府(忽必烈的堂兄弟阿只吉大王驻于此地),境属管州;太祖十六年(1221)以管州改为岚州;至元二年(1265)宜芳县及岚州俱废入静乐,后又复为管州,三年又并入岚州;咸淳六年(1270)宜芳县复置岚州(今岚县),同时静乐为受州,隶属冀宁路;七年,在县南娄烦(今娄烦县娄烦镇)设副巡检。



23.明洪武初年(1368),全县行政区划——乡里制为:编户30里,后并为28里;到隆庆初年合为10里,后又并为8里;明洪武二年(1369)罢州复置静乐县,隶太原府;同年,在县北置宁化守御所(今宁武县宁化一带),千户把守;县南娄烦改设巡检司。崇祯十七年(1644年2月)李自成率大军东渡黄河,一路攻占汾州、河曲、静乐,下太原。曾将城内寺坡底官绅李家街庐舍烧毁,李自成在静乐设管辖区。期间,县丞潭章改建城内文庙•书院于岑山半崖东隅,宝峰寺旧址;明洪武四年(1371),补筑静乐县城池,高二丈三尺,重池各深五丈,阔十步;景泰二年,增城一丈,池深七尺,并增置东门;嘉靖十九年复补城池葺之;隆庆二年增城高三丈八尺,厚五丈;女墙去土而甓之,修饰南门、增楼七座、台二十六、置铺一十九、垛八百五十;万历二年重修北门;二十四年重修瓮城门;二十五年砖包城不果;三十二年补筑东北城角,重修北门瓮城及城楼;三十三年补筑城高连子墙四丈二尺,开东门、砌水道等;三十八年补修北城,创建鼓楼、市楼、东门城楼和东南角楼。据《永乐大典》载:静乐地界,“东至忻州石大桥界七十五里,南至交城镇城底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岚县社干沟界三十五里,北至朔州分水岭界一百四十里。”县境域大约8600平方公里。


24.清康熙期间,东碾河改道,将天柱山脚下的南沟村(今南沟子,现遗址尚存)和固贤村(今赵王城忻黑线路东新建区)迁居,从小东门(东城壕)外直沿向南改至天柱山脚下。静乐城内的居民才在改了河道的地方建起了东、西二关居住区。这就是“迁固贤、南沟二村,筑东、西二关宅区”的来历。此时,鹅城以岑山为“鹅头”,汾河川与碾河川为城池两翼,形似展翅欲飞的天鹅,飞跃在静乐县城,复曰“鹅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增设静乐营,驻防静乐县。雍正二年(1724),静乐县由太原府管辖变为雁门道忻州管辖。在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同治七年(1886)期间均对破损城池进行修复。并将区划改制,里称为都。全县589个村编为4乡8都(即4乡:县北孝悌乡,辖风沟、宋家村、五家庄、段家寨、永安镇、磨管峪等140个村;县东忠信乡,辖周家庙、康家会、下马城、双井等134个村;县南廉耻乡,辖王端庄、张贵村、神峪沟、东大树、丰润、六度村、峰岭底、静遊等248个村;县西礼义乡,辖道宏、王村、西马坊、洞子头等67个村。8都:岑城一都,为县城内居民,以县城傍岑山而名;岑城二都,为县城外围居民;万马都,由原万善都和下马都合并,万善都靠县北临近芦芽山,以人多好善而名,下马都在县东南,以北魏孝文帝下马处而名;汾阳都,为县西地处汾水之阳而名;龙泉都,在县南下龙泉一带,相传古泉曾有龙出而名;团城都,为县南娄烦一带,由娄烦故城而名;店中都,为县南雁门一带,因其曾为娄烦往晋阳之店而名;温泉都,以石峡一带温泉而名)。



25.1918年(民国7年)根据省署颁布《农编制现行条例》,全县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即:城关为一区(以城关为中心包括东碾河流域,东山至牛尾庄地区以及峰岭山以北的河东地区和石炭井沟、下静遊以北至管涔山以南的河西地区);娄烦为二区(以娄烦为中心包括老马沟以南的河东地区,红崖、井子村、任家沟以南的河西地区即天池川、米峪镇川、细米沟川一带);杜家村为三区(以杜家村为中心,包括碾河川以北、汾河川以东的河东地区,即北门、东镇、刁儿沟、宁化、东寨、分水岭、西岭、东马坊、辉顺沟、唐井寺、小岭上、堂尔上、娑婆、安社一带),辖612个自然村编为68个村。全境区域面积仍约8600平方公里。



26.民国期间静乐属雁门道,1930年(民国19年)裁道直属省管为三等县。清末民初,城内人口增加,旧城垣也完全失去刀矛作战时代的军事防御作用,于是居民突破城垣不断向北门、东门和南门外扩展,城池在原轮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27.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开始后,静乐属山西省第二战区第二行政公署;1937年(民国26年)10月,晋西北临时省委组建后,不久,静乐组建了中共静乐县委,同时根据党组织需求,成立党的区委会,配备党的干部,并在原三个区划的基础上,增设了从原一区靠汾河以西至岚县——西马坊地区为四区(以西马坊为中心,包括管涔山大石洞之下、王端庄之上的河西地区),同时将三区的东马坊、东寨及分水岭地区划归宁武,底堰、安社和一区的牛尾庄以东地区划入忻县管辖;到1938年冬,静乐改称中共静乐中心县委,领导忻县、崞县二县同蒲铁路以西地区及宁武、静乐四个县的党组织;再到1939年1月初,静乐改称静乐地委,辖区不变。同年,华国锋同志曾两次来静乐视察。

28.1940年2月,成立静乐区办事处,辖静乐、宁武、忻县(路西)、崞县(路西)、阳曲(路西)等县,故又称“五县办事处”;6月,增辖岚县;同时,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将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四个区划分为八个区【一区分为一、四、五区;二区分为二、六、八三个区;三区分为三、七两个区和老一区的部分村庄。(康家会一区包括东川、东山地区;娄烦二区包括下石家庄以北的河东地区和下石家庄以北的河西地区及大夫庄以下地区;杜家村三区为东镇至西洋沟以东的宁化、怀道、刁儿沟和杜家村所辖地区;老坡地四区以西马坊为中心,包括静岚公路<王端庄>以北杆木沟、坝门口以南的河西地区和河东原城关辖区;丰润五区为东大树、王端庄汾河两岸以南,峰岭山、石炭井沟以北地区;天池店六区以王家崖为中心,包括柳树岩山以南及大娄子以南至上雁门的汾河川和天池川;堂尔上七区为本地区和中庄、双路、泉庄、娑婆以及五家庄至东镇以东地区;米峪镇八区包括西南两川、细米沟一带)】。



29.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总部为了粉碎日寇围困敌后军民的“囚笼政策”,进一步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坚强信念,在华北地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驻防于晋西北地区的120师358旅716团和4团的任务是:于大战的当夜攻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康家会据点,由于我军民策反伪军成功,在20日20时打响了大战的第一枪,提前战胜据点,成为百团大战首战地。



30.1940年9月6日,晋西北行政公署决定将静乐县分成静乐、静宁两个县。静乐县辖康家会一区和城关四区(东川、东碾河以南一带,县城及王端庄村以下的汾河两岸地区)、娄烦二区(下石家庄以北的河东、河西地区及大夫庄以下地区)、丰润五区(东大树、王端庄以南,峰岭山、石炭井沟以北地区)、天池店六区(柳树岩山及大娄子以南至上雁门的汾河川和天池川)、米峪镇八区(西南两川、细米沟一带)。1941年8月,岚县的二区(东村东,南北面的社科、毕家坡、史衬会一带地区)、岚六区(东村以西,王狮、普明以南,敦厚、赤坚岭以东地区)划归静乐县并一个区。1941年,阳曲县的北小店西北两岭山上的(神堂沟、范家沟、海子湾、将军庄、郑家梁、石庄等)村庄又归入静乐县,归大编村时的龙家庄管辖(注:历史上北小店曾是静乐、阳曲两县交界点,村内有一门洞,门洞上街是静乐县,下街则是阳曲县。虽有一洞之隔,但上下两街民众的风俗、方言,都有明显的静、阳之别)。1943年冬,又将方山县城以北、赤坚岭以南、马坊以东的方一区划入静乐。期间,县委领导机构活动在三元村、大夫庄一带,归三专署、三地委领导;同年神堂沟等八个村又划归阳曲县。



31.静宁县始称县佐公署,后称静宁县,辖静乐三区(杜家村)、七区(堂尔上)及静一区(康家会)和静四区(城关)东碾河以北一带,汾河以东地区,宁武四区(迭台寺一带)、五区(后将宁四区撤销,并入宁五区,即东马坊、圪嵺一带)和崞县的五区(原四区官地部分村庄,于1946年7月重新划为轩岗铁路以南地区)组成,县委领导机构活动在拖水渠、梅洞沟及万华山地区,属晋绥三地委、三专署,1941年8月后归属六地委、六专署。与此同时,将静乐县的老坡地四区大部分(扶头会沟以北)地区划归宁武县管辖,一部分(王端庄沟以北,扶头会沟以南)地区划归岚县管辖。

32.1940年10月,撤销静乐区办事处,成立第三专署。同时,静乐地委改称晋绥三地委,由静乐县、静宁县、岚县、阳曲县(路西)、忻县(路西)、崞县(路西)组成,地委和专署机关活动在静乐县西川进善村、水峪、曹家掌、席岭村一带(即老二区范围),同时也活动在县北石寨子村一带(即老三区范围),1941年5月,余秋里即率领八团进驻管涔山地区,开展抗日战争,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后,11月在静乐县南峪村进行了队伍整编。



33.1942年底又改称中共静乐中心县委,领导阳曲县委;1943年10月(民国32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更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后随属。1942至1943年将康家会一区的下马城一带划归阳曲县领导,作为阳曲县党政机关活动的根据地。



34.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9月(民国34年)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下设吕梁、雁门两专署,静乐南部娄烦一带属吕梁专署,北部地区属雁门专署。翌年撤销此两专署,全县属边区行署六专署。同年冬,晋绥六地委、六专署及军分区移驻静乐县城;同时中共静乐县委、县政府正式挂牌,召开万人大会,将日伪县长、汉奸卢清和枪决。1946年5月份,撤销静宁县,静乐、静宁两县合并,恢复了原静乐县的行政建制。原静宁县所辖的崞五区、宁四区、五区分别归崞县、宁武管辖,将静乐所辖的马头山、张家山、宁化、好水沟、赵家沟、上南沟、庙岭、长乙珍、干沟、南沟、中马坊、怀道、天王塔等村庄划归宁武县;岚县的岚二区、岚六区、方山县的方一区分别归岚县、方山县管辖。同时,原静乐四区也从宁武、岚县划入静乐,将原属静乐的潘家湾、吴家湾、接官亭以北地区划归宁武管辖;静乐一区下马城一带也由阳曲划出,一部复归静乐县;将郑家梁、石庄、将军庄、神堂沟、范家沟、海子湾、安家庄、北小店等村划归阳曲县管辖。同期将静七区、静八区撤销,分别将七区的娑婆地区划归一区(康家会),中庄、双路、泉庄、堂尔上以及五家庄至东镇以东地区划归三区(杜家村),八区(天池店)划归六区(马家庄)管辖,并将静乐所辖的东岔、赤泥泉、正沟、四家坪、山尖窊、长足上、福罗汉等村庄划归古交管辖。合并后的静乐县归忻县的六专署管辖,此时,晋绥边区行署决定:静乐为甲等县。1947年4月上旬,叶剑英及其随行人员20余人,路经静乐,在四区西河沟村午休;同年4月11日,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中央工作委员会)由晋绥军区工校教育长傅传作护送,于当日下午自岚县来到静乐,三纵队政治主任杨尚高及静乐县委负责人予以接待,并汇报了土改及其它工作情况,次日上午,刘少奇、朱德等一行沿汾河北行出境,进入宁武县。1948年6月属崞县中心县委;1949年2月(民国38年)撤销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晋西北行署六专署。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后,静乐属忻县专署,全县合设6个区,109个行政村【一区为康家会(含娑婆、娘子神、赤泥洼、龙家庄地区),辖21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二区为娄烦(含大夫庄、三元、凤凰、雷家庄、策马、罗家曲、小白石、下石家庄、盐市崖、常家坡、史家曲地区),辖17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三区为杜家村(含刁儿沟、堂尔上、中庄、双路、泉庄、五家庄至东镇以东地区),辖18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四区为城关(含永安镇、老坡地、石门上、寺庄、界桥、窑会、王端庄、东大树、水洞庄、张巨、葱旺、水峪、新会、常窑沟、杜家沟、西坡崖、王村、西马坊、段家寨、辛村、岔上地区),辖17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五区为丰润(含择善、步六社、湾子、南梁上、山咀岩、山底、高峰岭、胡家庄、石家岩、前润子、苏坊、火炼窊、黄家岩、徐家沟、孙家里、南河、高家舍、西六度、河岔、下龙泉、赤土壑、大阳坡、河杨树底、下静遊、峰岭底、南岩头地区),辖18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六区为马家庄(含南峪、万子、蔡家庄、柳林寺、榆树掌、马家庄、潘家庄、郭家庄、米峪、韩家沟、孔河沟、大娄子、王家崖、窑儿上地区),辖18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


36.1956年4月,区制撤销划乡,全县划为46个乡(亦称管理区)661个村【即:城关乡辖29村、杜家村乡辖11村、石寨子乡辖12村、刁儿沟乡辖14村、堂尔上乡辖20村、中庄乡辖22村、双路乡辖14村、泉庄乡辖11村、木瓜山乡辖8村、娑婆乡辖17村、堡子会乡辖16村、铺上乡辖10村、西会乡辖18村、康家会乡辖17村、牛泥乡辖13村、张贵村乡辖14村、丰润乡辖13村、择善乡辖24村、赤泥洼乡辖17村、龙家庄乡辖9村、岔上乡辖17村、段家寨乡辖7村、辛村乡辖16村、腰庄乡辖12村、西马坊乡辖12村、王村乡辖14村、扶头会乡辖11村、西里上乡辖15村、峰岭底乡辖8村、下静遊乡辖5村、上龙泉乡辖10村、双井乡辖9村、河杨树底乡辖16村、雷家庄乡辖13村、庙湾乡辖15村、娄烦乡辖15村、盖家庄乡辖15村、马家庄乡辖14村、罗家岔乡辖20村、策马乡辖12村、米峪镇乡辖22村、罗家曲乡辖13村、烽火(今凤凰)乡辖13村、白家滩乡辖15村、岔儿上乡辖12村、天池店乡辖21村】,同年7月底组建123个高级联合社(546个分社)。



37.1958年12月,静乐、岚县合并为静乐县,治所驻静乐。同时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分20个人民公社,至1960年下辖314个管理区,1039个自然村。其中:原属岚县共有的6个人民公社,除红旗人民公社(辖原大蛇头、界河口2乡)划入兴县外,其余的5个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辖原东村、上明、兰家舍、毕家坡4乡);太阳升人民公社(辖原普明、王狮、敦厚3乡);火箭人民公社(辖原岚城、梁衬会、榆湾3乡)后改为岚城人民公社;先锋人民公社(辖原河口、张家湾2乡);钢铁人民公社由原梁家庄乡改名,338个自然村并入静乐。原属静乐的15个人民公社,701个自然村,分别为:万宝全人民公社,驻地下静遊,辖39村;上游人民公社,驻地辛村,辖31村;美满人民公社,驻地杜家村,辖70村;幸福人民公社,驻地双路,辖51村;东风人民公社,驻地赤泥洼,辖35村;卫星人民公社,驻地康家会,辖101村;火星人民公社,驻地城关,辖49村;跃进人民公社,驻地下道宏,辖37村;火箭人民公社,驻地丰润,辖52村;友好人民公社,驻地段家寨,辖29村;红旗人民公社,驻地娄烦,辖86村;湖东人民公社,驻地双井,辖28村;前进人民公社,驻地罗家曲,辖26村;和平人民公社,驻地天池店,辖33村;红光人民公社,驻地米峪镇,辖34村】。1959年5月初,汾河水库3万余人抢筑拦洪坝,并于7月12日正式拦洪蓄水,1960年汾河水库竣工;同年县城开始使用电灯。1959至1960年,公社先后改以驻地命名。县境东起康家会石河山忻县界,南至米峪镇北云顶山交城界,西止马坊镇鹿径岭岚县界,北到潘家湾宁武界,总面积3265平方公里。



38.1961年5月,静乐、岚县分治,恢复原岚县、静乐建制。静乐县大公社重新划分30个小公社,全县除双井、城关、米峪镇、天池店、辛村、罗家曲6个公社不变外,美满人民公社分为杜家村、刁儿沟、堂尔上3个公社;幸福人民公社分为双路、中庄、泉庄3个公社;友好人民公社分为段家寨、岔上2个公社;卫星人民公社分为康家会、娑婆、娘子神3个公社;东风人民公社分为赤泥洼、龙家庄2个公社;跃进人民公社分为王村、西马坊2个公社;红旗人民公社分为娄烦、盖家庄、马家庄3个公社;万宝全人民公社分为静遊、河杨树底、龙泉3个公社;火箭人民公社分为丰润、择善、步六社3个公社。年底,公社下辖乡改为下辖生产大队,原乡撤销,以村或联合村组建生产大队。期间,1959至1961年9月属晋北专署(今大同市);1961年10月后复属忻县专区(今忻州市);1964至1966年,扩大城区范围,拆除鼓楼(今粮贸十字路口)、市楼(今新华书店十字路口),拆掉南门及瓮城墙(今鹅城商场十字路口),修通东风路【今鹅城路,广场(今南河滩)至北门(今家福佳二部南)】;1969年复修始建于1940年的汾河桥,同时也新建碾河大桥;到1970年全县30个人民公社,共辖420个大队,701个自然村;忻县专区改忻县地区后随属。



39.1971年5月4日,划出静乐县南的静遊、河杨树底、龙泉、娄烦、盖家庄、马家庄、罗家曲、天池店、米峪镇、双井10个人民公社156个生产大队246个自然村新组建娄烦县;同年7月,县西南步六社公社及其所辖13个大队划归岚县管辖。1972年12月,步六社公社又归回静乐,并将火星人民公社分为张贵村、西坡崖、城关3个公社;同时,设立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1973年,逐步拆除东城墙(今二中校东侧地域),同时,扩大县城范围将西城墙拆除建起了居民住宅区(今关岳庙街以西、西林路以东之间区域);1975年,拉大县城框架,拆除旧城南城墙,整修出横贯东西的迎新街(今鹅城十字路口,东至二中校东侧,西至西林路口路段);1980年改扩建东风路(今鹅城路),南至碾河桥头,北至北门瓮城(今谦仟和小区门口),将原路西防空洞(地道)改为县城污水排放道,拆了北门城墙及门洞,打通了今鹅城北路;1982年,在西林子区域内,修筑政府五层大楼,并于1985年竣工,县委县政府及其隶属部门随之迁入新楼办公至今。至1983年,全县为22个人民公社,375个生产大队,455个自然村,1个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1983年忻县改为忻州后,属忻州地区行政公署(今忻州市)。



40.1984年8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所辖区划未变,此后,人口在百人以上的自然村也不断设立村民委员会,不足百人的自然村与邻近村合建村民委员会;1985至1989年,在汾河东筑护城大坝并开发一条沿河边的环城路(南至碾河桥头,北至杨家山北);1986年,在旧西城墙外西林子东边,因城区开发,修筑了南北大街为西林路(今一中校南至林业局宿舍段)。至2000年全县固定为4镇18乡,3个居民委员会(即:城镇居民委员会、城关居民委员会、北门居民委员会,简称一、二、三居委),381个村民委员会,450个自然村。1992年启动了重新开发天柱山景区项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陆续绿化景区面积,提升景区质量。1995至1997年,县城居民居住区改造,又拆除仅有的砖砌旧看守所至广电局后的西城墙和北城墙【今静苑小区东二楼后和六至八号楼南及朝阳街(今县广电局西南)路段,西林路袜厂宿舍东侧和旧县医院最后一幢宿舍楼北】;1996年6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由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陪同来汾河上游视察工作;1997年9月3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代表书记处专程赴静乐县看望慰问扶贫志愿者;1997至2000年,筑坝治理东碾河(碾河桥头至天柱山大酒店东),开发商品一条街(今碾河大街)。2000年忻州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忻州市后,随属至今;同年5月静乐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1.2001年3月,行政区划经过撤乡并镇重新划分为4镇10乡【即:刁儿沟乡合并到杜家村镇、泉庄乡合并到双路乡、岔上乡合并到段家寨乡、西马坊乡合并到王村乡、西坡崖乡合并到城关镇(因城池状如展翅腾飞的金鹅,故名鹅城镇)、步六社乡合并到丰润镇、择善乡合并到神峪沟乡、龙家庄乡合并到赤泥洼乡和行政区划未变的康家会镇、娘子神乡、娑婆乡、堂尔上乡、辛村乡、中庄乡】。2003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国家计委、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一行12人,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来到静乐土沟村、五家庄村看望慰问困难农户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同年11月,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静乐县居民办事处1个,同时将原3个居民委员会先后改以驻地及发展情况,重新划分及命名为10个社区委员会(即:东城、西城、北城、儒林、鼓楼、西林、迎新、龙泉、怡汾园、梅苑)。至年底,全县下辖381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委员会,450个自然村,人口16.2万余人。2004年修筑汾河大街(二中校东至牛家会村)路段、东门(牛家会)牌楼;同年修筑西门(西崖底)牌楼、滨河公园(今人民公园)和汾河大桥,拉大了县城区向河西发展的框架,开通了十里长街即汾河大街(牛家会至西崖底路段);次年全部竣工。2006年3月23日,破土复修岑山“文峰塔”(于2007年7月15日完工,对外开放),维修岑山书院,恢复寺坡上路段等设施。2008年7月13日,恢复重建西山寺院(寺院重建工作于2011年5月10日竣工并开放);同年8月9日,复建风神山景区启动,修复“封伯塔”(于当年11月19日用草白玉石材雕刻而竣),复修风神庙院(2011年10月19日,在原址上依原貌修复四合大院;2016年6月5日完工对外开放),新建大仙庙(2011年6月25日,坐落于风神庙后200米之遥山顶乾坤线上的大仙庙破土动工,于次年4月告竣),绿化景区面积,开通景区道路并于2009年水泥硬化了路面;同时,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河西怡汾园南北)治理项目启动,修筑南至西坡崖汾河桥,北至风沟汾河二桥段的汾河西路(今静汾西路),于2015年竣工。


42.2009年5月,县政府为开创旅游新局面,重新审定旅游“新八景”,即:“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濑雨”、“文峰凌霄”、“黄华蝶照(太子灵蛇)”、“千佛净居”、“悬钟神韵”、“显字佛崖”【注:原老八景(即: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濑雨、石峡温泉、白岭仙葩、龙和晚照、弥莲异水、天池霞映),因区划原因,其中石峡温泉、白岭仙葩、龙和晚照三景划归娄烦县;弥莲异水、天池霞映二景划归宁武县;静乐仅留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濑雨三景】。2011年扩大县城框架,开发风沟县城新区域,建造了汾河二大桥。2013年8月,静乐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藜麦之乡”。2014年12月,天柱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将西林路拓沿南北,南至碾河大街,北至马家沟路段;拓宽东西鼓楼街,环城路(今静汾东路,北至杨家山北端,南至碾河桥头)及绿化汾河东岸;同年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被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品牌盛典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2017年6月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11月被中央文明委审核批准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2月天柱山景区被忻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景区”。2018年7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中共忻州市委书记李俊明、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忻州市市长郑连生等30余人的陪同下,在静乐县鹅城镇王端庄村举行文化旅游扶贫对接活动,推动了我县文化旅游快速发展。2019年7月18日,静乐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同年9月“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静乐成为实至名归的宜居养生宝地。这些都是静乐人民的实绩积景,也是我们静乐人的无上骄傲。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