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资讯
静乐——传承红色文化的土地
作者:来源:发布日期:2022-07-14查看次数:124

静乐——传承红色文化的土地


静乐,由来已久的兵家重镇。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里,是三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见证历史风雨激荡的一方热土。


这里,北与宁武、原平相连,东与忻州毗邻,南与娄烦、太原接壤,西与岢岚互通,地处交通要道。


 

这里,群山为屏,汾水为带,丘陵延绵,沟壑纵横,关口要隘甚多,最为适宜围困战、伏击战、袭扰战、游击战,联防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镇。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破义渠,收林胡,曾在县南天柱山下屯兵演武,胡服骑射;北齐天宝年间,长城至北社干立36戍,县境设三堆戍。北魏孝文帝曾于县东南60里的下马城驻军,依山筑城;唐朝名将尉迟恭曾在县南边界打造兵器;元太祖初年,置北路都元帅府于本县治。


此后,先后在县境设副巡检、守御所、巡检司、静乐营等军事机构。同时,从唐至清,县境还养战马、训良驹,供军需。抗日战争爆发后,静乐是晋西北地区通往太原的必经之地,故称晋西北东大门,加之,陕甘宁边区通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三大秘密交通线,其中就有两条通过静乐。静乐也便成为晋绥边区通往所辖东边各县并连接华北、华东、东北的枢纽地带。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县城设立兵站。继之,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二支队、七支队、一一五师晋西支队、忻崞支队曾驻军静乐。阎锡山骑一军军长赵承授曾率部队移驻静乐,其司令部亦移静乐县东关,与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将军共同作战,抵抗日军,写下了国共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壮丽诗篇。



静乐,坚守正义的热土


翻开典籍,即可看到静乐文韬武略,各领风骚。生员数以千计,贡生不乏其人,进士金榜题名,名人遍布天下,更以军事人才享有盛誉。隋朝末期,单雄信,罗士信为农民义军领袖,为反隋兴唐立下了不朽功勋。


宋代白重赞英勇善战,先后擢升刺史,检校太尉,大将军。明代骁将郭英随驾年深,曾调云南,辽东等地,以功升正迁户,至王东楼公瀚,辽东全州守备等职。


明末清初,李述孔、李宗盛父子揭竿而起,聚众千余,积极声援支持李自成起义,反抗明朝封建压迫四十余年,有力地动摇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民国年间,农民张四则组织干草会暴动,反抗苛捐杂税与官绅压迫,沉重地打击了官府,虽残遭杀害,却临死不惧,浩气凛然。


清末,武泽霖、郭正、高佩天等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积极参与辛亥革命。1912年,武泽霖、李镇华、高佩天等组织地方武装,推翻了清廷在静乐的统治,并组织了忻代宁公团静乐分团,奉命开赴大同讨伐清军,凯旋而归。仅此几例,足以说明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必有为正义而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


此后,本县的军事人才更是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据《静乐人物》所载,截至2006年本县上百名团职以上军事人物中,丁满拴曾升任副军职;尹拴正曾任内蒙古军区政委;王二海曾任武汉警备区司令员;冯二海曾任辽宁省本溪军分区司令员;任有洞曾任苏州野战军某部司令员;李晋曾为军级干部;张满清曾任解放军某部副军长;李拴厚曾任长沙警备区副司令员;李广文曾任北京军区二十七集团军副军长;姚子明曾任解放军某部师长;赵全林曾任解放军师职指挥员,并获一级劳动英雄称号;民兵英雄冯爱魁曾任解放军师级指挥员;樊其会曾任西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樊杰曾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老红军王浩和生前曾为10级高干;吕韵于1937年投入抗日战争,建国后历任重要职务;老红军郭效烈,曾任解放军师职指挥员;武绳祖授衔为国军少将。


建国后,曾任山西省政府参议室参事、山西省民革成员;第四期黄埔军校学员,享受老红军待遇的王子鐄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部队独立团指导员,北伐军营党代表,从事兵运、农运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奔赴延安,经审查批准,重新入党,1939年在晋绥边区贸易公司工作。建国后,被当选为山西政协委员;邢润物留学日本归乡后,为支援抗日捐献家产,并呼吁国民党政府停止反共,一致抗日,支持其妻李淑卿组织慰问团,前往绥东前线,慰问抗日战士。其子孙三代二十七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军高级将领李毓锦身经百战,屡立功勋,建国后,曾任军委国防科委和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军级);辛景月奔赴延安,成为鲁艺学院研究生。之后历任一二〇师《战斗报》、《晋绥日报》记者编辑。建国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包头日报》总编、《内蒙古日报》编委、党组成员,新华社内蒙分社副社长、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等职;刘祖武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革命刊物《新报》主编、《晋绥日报》编辑、建国后,曾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人大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李有檀、辛景星曾升为阎锡山部队少将;黄浦军校第四期学员秦大镇,曾任国民党上校团长等等。



静乐岑山书院


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到1942年,静乐地方武装先后有牺盟游击队、静乐支队、牺盟武装工作队、小工卫队、独立四连、静乐二大队、静乐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抗日队伍,总计兵力五千余人。其中,1937年把四个游击队集中编为抗日游击队,分别归七一五团、七一六团旅部。成为三五八旅一支二百余名的骨干队伍,此为静乐革命史上第一批老八路。这些地方武装先后被八路军改编,补充入正规部队。全县民兵基干队,从1937年到1947年发展为万余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静乐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正规军作战,创造了人民战争和游击战术的光辉史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静乐县参军人数达三万余人。同时,全县涌现出众多的支前模范,仅1940年,为支援抗日,组建担架队一千四百五十五队,运输队一千三百三十九队;1944年、1945年,全县上交军鞋二万三千一百六十三双。也足以说明“故土英才辈出,老区光荣永驻”,(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涌为《静乐人物》题词)的精神久而承传。使日本侵略军深深地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静乐,浸染红色基因的圣地


这里,曾留下六十多位党和军队领导人及知名人士革命先辈闪光的足迹。早在1922年,革命先驱高君宇回晋创建山西共产党,青年团时,曾返故乡传播马列主义,对静乐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启蒙教育,播下了红色种子。


1936年3月,开国大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俆海东与军团政委程子华率部东征路经娄烦,驻扎五天,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砸“官盐店”等斗争,使静乐人民分享到了胜利果实。随之,本县不少青年自愿参加红军,奔赴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一二〇师七一五团政委朱辉照等于1937年10月率工作团来静乐开展工作。期间,晋西北区党委派马隆兴来静乐创建党组织,第五战区革命战地动委会委派李蔚然来静乐筹建动委会。继之,由马隆兴、朱照辉,李蔚然组成中共静乐县委员会。马隆兴为第一任书记,崔岩为第二任书记。


1937年11月,静乐发展了第一批党员三十余人。到1938年春,全县党员已发展为一千零二十九人。继1938年2月中旬,康家会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到春末夏初,全县农村党支部已发展为二十一个。1937年初,成立游击队,下辖五个大队,李蔚然任队长,陈占彪任政委。同月,由朱照辉率队参加了八路军。同年,组建了县农、工、青、妇各抗日团体。


岑山明伦堂



1938年夏,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来静乐,在寺坡上明伦堂召集会议研究部署抗日工作。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续范亭多次来静乐调解国共摩擦。


1939年,时任二战区实察专员华国锋两次来静乐进行了视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根据中央指示,于1940年在娄烦镇娄烦村召开“晋西北根据地会议”,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正式建立。出席会议的还有时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副旅长、政委,建国后曾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李井泉;开国上将,时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参谋长周士第;开国上将,时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的开国上将王震;开国上将,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支队司令员陈士榘;开国上将时任一二〇师副师长萧克;开国上将,时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开国中将,时任三五八旅政委廖汉生;开国中将,曾任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黄新廷;开国中将,曾任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团长顿新云;开国中将,曾任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团长张新华;开国中将,曾任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以及罗贵波(建国后曾任山西省省长)、彭绍辉(曾任三五八旅旅长,建国后曾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总参谋长。)等革命先辈。


1942年,刘少奇在静乐通过封锁线赴延安。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曾在静乐工作过、建国后的党政军领导人还有张平化(中宣部部长)、杨秀山(中将)、曾鉴修(少将)、张雪轩(辽宁省政协副主席),龚子荣(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罗贵波(山西省省长),饶斌(机械工业部部长)、南汉宸(首任央行行长)、李建平(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幕纯农(铁道部纪检副书记)、朱声达(少将)、杨嘉瑞(少将)、唐金龙(少将)、张秀龙(少将)、张树芝(少将)、李元明(少将)、李建良(少将)、颜金生(少将)、吴子杰(少将)、梁仁芥(少将)、李书茂(少将)、张霖(中将)等。


1947年4月初,叶剑英路经静乐并了解土地改革情况。同月11日,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团自岚县来到静乐,并听取了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尚高(后为少将)的工作汇报……


所有这些,都为静乐儿女血性刚毅、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红色承传,根与血脉的承传,起到了极强的激励作用。也为静乐这一革命老区军民生死与共、血脉相连、同仇敌忾,共同抗敌,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红色精神,在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炼中砥砺成金,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雄文华章。静乐,威震敌胆的抗日战场


1937年10月,成立了动委会和中共静乐县委员会、县牺盟游击大队以及农、工、青、妇抗日群众团体之后,1938年,静乐三区游击队二百余人参加了八路军。


1939年3月5日,日军兵分两路进攻静乐县城,静乐城守军国民党骑兵一军军长赵承授率部队弃城而逃。国民党静乐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也向南逃到了娄烦镇的三元村。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晋西和晋西北发动“晋西事变”,妄图赶走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静乐县委根据党中央和晋西北区党委的指示,对阎锡山发动的事变进行了有力反击。


1940年1月2日,摧毁了国民党顽固派县党部和县政府。1940年1月5日,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曙明任第一任县长。日军侵占静乐后在全县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掠抢,奸淫妇女,制造惨案,无恶不作,罪恶滔天。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牢记国仇家恨,把日本鬼子赶出静乐,赶出晋西北,赶出山西,赶出中国!”已成为静乐军民的强烈呼声和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八路军驻静部队与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地方武装、采取地雷战、围困战、伏击战、狙击战、诱敌战等战术,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对敌作战二千余次,击毙日伪军五千余人。


1940年6月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及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指挥下的米峪镇战斗,在二支队的配合下,毙伤敌人七百余名,生俘大尉以下官员一百余人,缴获步枪十五支,子弹九百余发,马八十匹,重机枪六挺及一批军用物资。成为载入抗日战争史册著名的“米峪镇战斗”。


百团大战首战地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第一枪在康家打响,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四团,七一六团毙敌二百余名,浮日兵十二名,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二挺,轻机枪二十三挺,步枪百余支及大量弹药,手枪十余支,毁敌汽车两辆,并在忻州方向阻击中毙敌一百余名。康家会战斗闻名于晋西北,誉满华北地区,成为百团大战里应外合,围点打援的典范战例之一。


为配合康家会战斗,诱歼县城增援之敌,八路军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在砚湾开展的狙击战,经过四十分钟的激战,大获全胜,毙伤日寇九十余人,浮虏日兵十人,炸毁敌车两辆,缴获敌炮一门以及步枪、轻、重机枪等军火器械。此次阻击战亦为三五八旅伏击战的典范战例之一,被载入八路军军史。据团结出版社《百团大战纪实》载,康家会战斗为百团大战首战(刘强伦著)。该战大获全胜后,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县大队民兵在丰润村民兵的配合下,攻打丰润日伪碉堡歼灭日军二十余名,俘获伪军十三名,并缴获五箱手榴弹,两千余发子弹及一挺轻机枪,三十余支步枪。


1940年8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在三区游击队长宋宝玉、王佩珍以及西窑村,任家村、李家湾,前文明民兵的配合下,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攻克了地处军事要塞的连堡口,共歼敌人一百余名,炸毁敌汽车三辆,缴获小钢炮三门,以及其它军火武器、军用物资。地处静乐南大门的娄烦镇敌碉堡大小共有五个,并在镇北二里许的山梁上筑有大小碉堡各一个,且相互间有暗道相通,暗道上设有吊桥,四周有高达四尺双层铁丝网,确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攻克任务十分艰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官员张金如认为要想攻克,确实不可能。


1944年9月,在我抗日军民三天三夜的强攻下,被连根端掉。平毁镇内五座碉堡,盘踞在镇内的二十余名日军,三十余名日伪军以及十名警察全部被消灭。石梁山战斗共歼敌四十多人,其余仓皇逃遁。此次战斗四百余人的兵力和不少群众也参加了战斗。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盟邦记者团目睹了此次战斗的全过程。


《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竖起大拇指对王长江司令员和罗贵波政委说:“你们八路军战术真高”!记者团返回延安后,立即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抗战奇迹;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写下了轰动中外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后载入《北行漫记》。


1944年8月28日,英雄的二支队与一区武工队一弹未发,智取利润敌碉堡,生擒六名日军,缴获两门迫击炮,轻重机枪各一挺,炮弹四十余发,子弹四千余发,六支步枪、及其它军用品。这次战斗被列为晋绥六分区光辉模范战例,八分区通报表彰了二支队,誉满晋西北抗日战区。


1945年9月11日,八路军正规部队与民兵合围县城,采取围困战,经过激烈战斗,二十五辆日军汽车全部炸毁,随军残敌全部歼灭。次日,日军弃城逃往忻县。至此,被日军盘距近七年之久的静乐县城,宣告光复。丰润战斗、火烧汾河大桥、火烧天柱山炮楼、智取三角山碉堡、东大树伏击战、曲峪战斗、忻崞支队汾河川痛击日伪军,二支队配合游击队、民兵夺粮战斗、娘子神遭遇战、围困石梁山敌碉堡、梁纹沟诱敌战、瞭人峁痛击日寇、围困石神据点以及遍及全县威力无比的地雷战等,都为静乐军民一致抗战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二支队政委孙继争曾挥毫笔耕了革命回忆录《英雄的二支队》,详细记录了八路军三五八旅七一四团、七一六团二支队等正规部队与静乐民兵、群众配合抗敌的战斗历程。民兵英雄孙宽离休之后,伏案笔耕,写出了长篇巨作《我在静乐的抗战史》,详细记叙了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抗日军民,对敌斗争中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静乐,英雄辈出的革命老区


翻开静乐的抗日战争史,纵观静乐的八年抗日辉煌战绩,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红色历史及其积淀的革命精神,一直筋骨般镶嵌在这片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英雄志士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英勇战斗,流尽最后一滴血。正如殷夫所说:“他们的血画成地图,染红了多少农村和城头”。抗日战争时期,静乐就有三万余人参军参战。从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郞上战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丹心写春秋,碧血铸英魂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维护灿烂文明,追求和平正义中树起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奉献于战争年代,缔造于腥风血雨中的静乐儿女,付出了可歌可泣的巨大牺牲,做出了彪册青史的突出贡献。无数先烈英雄在峥嵘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留下了一篇篇震撼山河的光辉传奇。


2000年出版的《静乐县志》载,为国捐躯被县以上机关认定的革命烈士一千零八十九人,其中属1971年与娄烦分县后,属静乐籍的六百六十五人,英雄志士更是层出不穷。山西省牺盟会总部三人党小组成员,著名革命烈士吕调元横眉冷对阎军酷刑折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留下了“监狱是我家,镣铐作玩耍,抛我头颅血,浇开革命花”的千古绝句。


曾在徐向前部下的郭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黄埔军校,先后任红四方面军副师长,红五军团政委,多谋善战,作战勇敢。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血染疆场,年仅27岁。被誉为近代武林高手的郝新宽,在民族危难之际,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牺盟会,其子继承父亲武功,年仅17岁,加入共产党,并担任河西民兵战斗队长,隐藏射击,百发百中,抗击日寇,屡有战功,时称“制枪能手”,不幸制造自发雷时,失火爆炸牺牲,时年23岁。


1944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被推选为十名甲等英雄的郝建忠(又名郝毛存),曾任区民兵大队长,时称“神枪手”和“爆炸英雄”,战果累累,成为马烽,西戎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主要原型之一。晋绥边区把他的英雄事迹编成歌剧《战斗英雄郝毛存》、独幕话剧《民兵英雄郝毛存》,进行演出鼓舞抗日军民。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次受伤,建国后,擢升河北省军区,山西省军区团长兼政委,北京军区装甲兵教导大队政委等要职。


特等民兵英雄赵尚高,身怀投掷、攀越、甩鞭三大绝技,杀敌勇敢,令日伪军闻风丧胆。赵尚高还十分善于地雷战,据宁武县健在的老民兵杨溢回忆,赵尚高与他联手使用地雷战,炸毁敌炮台,狙击日寇抢粮,都立下了赫赫战功。1944年至1945年赵尚高参加大小战斗八十余次,击毙日伪军二十三人,被晋绥边区和静宁县授予“晋绥特等民兵英雄”和“模范民兵尖刀队长”,名列晋绥六分区第一民兵英雄。但在1945年7月5日舍科战斗中,他为了掩护队友撤退,身负重伤,最后,投响一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2岁。


共产党员,游击队长宋宝玉,曾任三区游击队长,在对敌斗争中屡立战功,在小里上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突围,置生死度外,在与日寇展开肉搏中,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共产党员,抗日英雄李玉儿,16岁担任民兵中队长,1940年6月,驻静乐县城的日本侵略军,在米峪镇扫荡后,于15日聚集七百余名日军企图返静乐县城,八路军三五八旅从临县急行军赶来,将敌人包围在米峪镇一带。李玉儿带领民兵和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八路军抬担架、送弹药、送饭送水、激战三天,敌军全被歼灭。1942年,日军调集数路人马,企图迂回合围米峪镇一带的抗日军民,我八路军三五八旅在潘家庄一带与敌展开激烈战斗。李玉儿带领二十多名民兵坚守阵地,堵击增援敌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企图索取我方情报,遭到李玉儿的臭骂。日寇气极败坏,割掉他的舌头,挖了他的眼睛,剖开他的胸膛,割下他的心脏,最后壮烈牺牲。


战斗英雄孙宽,曾任民兵中队长,埋地雷、端炮楼、除汉奸,战绩突出,战功显赫,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建国后,位居要职,离休后,享受副厅待遇。


民兵英雄姚尚维为了对抗日寇的疯狂扫荡,坚持“空室清野”使日寇难以得逞,带领民兵阻止日军开采煤矿、铁矿、解救民夫苦力,活捉日伪自卫团员,伏击日伪军,敌据点夺粮,战绩累累,被边区人民政府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抗日烈士、战斗英雄郝成华,1941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群英大会乙等战斗英雄,曾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首长的接见。在兼任静乐四区武工队指导员期间,于1945年4月25日带领8名民兵,夜闯西马坊日军炮台后院,一枪未发,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晋绥日报》曾两次报道他的英雄事迹。1948年,任西北野战军一纵队独立一旅三团一营三连指导员,在与国民党部队的一次战斗中,连长受伤,在三次冲锋未获成功的紧急关头,主动请缨,带领全连战士猛冲敌阵,浴血奋战,牵制了敌人的炮火,为大部队总攻创造了条件,但他却以身殉国,纵队政委廖汉生在追悼会上为其亲致悼词。


孤胆英雄张逃命,只身潜入敌炮台,杀鬼子,缴获战利品的英雄事迹,至今久传盛名。

甲等战斗英雄马刘保,掩护抗日干部,果断杀敌,组织群众和掩护群众抢粮,配合八路军炸碉堡,围困静乐县城日伪军,作战勇敢,视死如归,曾被晋绥边区授予“甲级战斗英雄”,受到贺龙、关向应的接见。建国后,晋升为上校军衔。


晋绥边区群英会上授予“劳武结合英雄”的刘福德,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创办炸弹厂,制造地雷,手榴弹,供抗日部队与游击队使用,在八路军与民兵消灭娄烦镇日伪据点时,发挥了巨大威力,受到国际邦盟记者团爱泼斯坦等人的高度赞扬。1963年,他奉命承担建国十四周年国庆庆典中天安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荣获晋绥边区“全家英雄”的赵成成,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村民反封建和抗日斗争中,开展减租减息,动员青壮年参军,配合主力部队围困敌据点、埋地雷、割电线、砍电杆,扒铁轨屡受上级褒扬。其妻郝二兰担任村妇救主任,开展动员参军,拥军优属、纺花织布,做军鞋、制军衣,为妇女树立了光辉榜样。其子赵金梁为儿童团长,站岗、放哨、抓敌探、传递情报,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抗日道理,开荒种田,筹集军粮,年纪小,贡献大,成为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唯一的儿童英雄。任家村妇女王改篆舍子救抗日干部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肺腑,留下了“照山严冬松独青,鸣河源泉热气腾,王老大娘德高尚,舍子救人传美名”的诗篇,静乐人民至今吟诵不忘。


巾帼英雄王杨翠,担任兰家山村妇救会主任,面对日伪军的严刑拷打,正义凛然,痛斥日寇罪行,最后残遭日寇狼狗活活咬死。出生静乐县城的国军军官,抗日烈士秦润泽,毕业于北方军官学校,学习于国民中央军校。1938年6月参加武汉保卫战,翌年,奉命攻打麒麟峰,时任七二三团团长的秦润泽率领部从左翼攻击日军,与其他部队形成三面围攻,使日军被迫撤退。这一战役日军伤亡七千五百余名,并生浮日军三十五人,缴获日军大批武器和辎重。不幸的是秦润泽中弹牺牲,时年仅28岁。其时,《中央日报》报道过秦润泽的英雄事迹……


这一个个革命先烈、英雄志士昭示着伟大的民族魂,他们的英灵巍然耸立起一座座高昂的山峰,让后人永远举首瞻望,永恒缅怀。


这一个个革命先烈,英雄志士,以他们铁肩担道义,舍身为解放的壮丽人生告诉人们:他们那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义薄云天的担当与气概,来源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静乐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来源于“青春唤得山河壮,碧血染得天地红”,“宁为抗战死,不做亡国奴”的大无畏气概;来源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华夏儿女取义成仁的铮铮骨气;来源于革命老区军民生死与共,血脉相连的鱼水情深,报国之志;来源于忠贞不渝,正义必胜的博大情怀与坚定信念。


这一切的一切,不仅是我们缅怀先烈,铭记英雄的永恒思念,更是我们继往开来,勇立潮头的持久动力。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赋予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


 

我们不能忘记“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先人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慰忠魂”的真谛所在。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健全我们的灵魂,完善我们的人格,继续承传和发扬“蕴于化而践于行,承其志而兴其业”的红色文化,信心百倍,壮怀激烈,增强凝聚力,释放正能量,提升发展标杆,挺立改革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努力进取,永恒奉献!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