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景区资讯
赵武灵王在静乐的高光时刻
作者:张天柱 乔秀乾来源:静乐电视台发布日期:2024-01-31查看次数:154


赵武灵王在静乐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325年,赵雍15岁。

赵雍,当年战国七雄之赵国国君一一赵武灵王,作为战国中后期第六代君主,赵雍雄心勃勃,图谋国强。“胡服骑射”是他一生最得意、最精彩的作品,赵王城是他的经纬之都、鼎兴之地,这一切,都和一个地方有着扯不开、割不断的渊源……

这个地方就是山西静乐。

赵雍生于诸候世家,从小衣食无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325年,也就是赵雍15岁之年,赵雍之父赵肃侯猝然去世。

老主忽丧,继子年幼。觊觎已久的秦、楚、齐、燕、魏认为这是瓜分赵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五国联盟,以吊唁名义,各率精兵数万,合围赵国。一时间,赵国四周大兵压境,山雨欲来风满楼。

赵雍刚刚上任,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

可是,他临危不乱,在父王托孤重臣肥义的辅佐下,积极应对,精心准备,从容应对,展开了一场绝地逢生的救国战争。

赵武灵王首先命令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进入一级战备,全国上下,秣马厉兵,枕戈待旦。

同时,派出使者,联合韩、宋这两个友好国家,形成品字型外交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然后下令全国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境,只许五国使者代表各国国君,前来吊唁。

五国联军,欺新主年幼,绝对没有想到上任伊始的赵雍有勇有谋,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无奈,五国使节规规矩矩地参加赵肃侯葬礼之后,只好识势地乖乖撤走。

赵雍,在父子权力交接的生死关头,首次亮相就大放异彩。

赵雍继位时,赵国无论疆土、人口和实力,在诸国中皆处弱势。

作为富有军事天才的赵雍,深知赵国周围环境险恶,赵地处各国要冲,西有虎狼之秦,地势险要,兵卒善战,变法图强。南有雄楚,沃野千里,可攻可守,带甲百万。悍魏以铁甲步兵称雄七国。齐占东方,民殷国富,居战国之首,曾数次攻赵。赵国之北,是胡林、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屡屡侵袭赵国边民。

更令赵雍寝室不安的是,中山国犹如尖刀,斜插在赵国心脏,终成心腹大患。磨刀霍霍,群狼环视。

赵雍明白,赵国如欲图强,必须消灭中山,铲除心腹大患,但是,凭着赵国当时的实力,只能是空怀抱负,南柯一梦。

深知国情的赵雍,虽然年轻,但是,天生聪慧,他明白,赵国暂时只能在夹缝中图生存,最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少冲突,待机起,羽翼齐,再腾飞。

这期间,最能显示赵雍性格和抱负的重大举措,当属“五国相王”事件。

当时,各诸侯国日渐坐大,愈发无视周天子权威,周朝几乎名存实亡。之前,只有周天子称王,各国国君均自称某公、某侯等等,但现在,纷纷僭越称王。先是南方的楚、吴、越三国,而后是魏、齐。公元前325年,秦、韩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发起“五国相王”活动,约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策略,联合五国力量,与秦、齐、楚对抗。于是,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也开始称王。

以卵击石,损兵折将。由于对秦作战失败,素有自知之明的赵雍叹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没有实力,岂能称强?旋即独自去除王号,并终其一生不再称王。

从此之后,赵国更加沉稳内敛,养精蓄锐,踔厉奋发,赵雍在等待,在等待……

这天,终于来临。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首次提出“胡服骑射”,要追溯到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素有雄才大略的赵雍,此时,正在静乐韬光养晦。酝酿着一场关乎赵国生死存在亡的重大变革。

赵雍继位后,征战数年,战绩少胜多败。残酷的现实,促使有着远大抱负的赵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战车,适合广阔的平原,好处在于冲击力强,是移动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的巨大缺点,就是机动能力差,追击时像牛,退却时似龟,特别是在丘陵和草原地带,面对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骑兵军团,更是不堪一击。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体是车战。将官乘车,每辆兵车后跟随几十名步兵。车是计算兵力和综合国力的计量单位,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由此而来。

诸候混战,称霸图强,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

赵国的传统衣冠是上衣下裙、宽袍大袖,尽管穿着舒适、美观,适用于中原席地而坐的习惯,却不适合将士行军打仗,相对而言,胡人短衣窄袖、皮带皮靴、头戴羽冠、行动自如的轻便装束,则更适合骑兵作战。

公元前303年正月, 作为一国之君,他甚至身穿胡服,潜入胡人部落,察其饮食起居、骑射演练。此时,他已下定决心,正式提出“着胡服”“习骑射”。

“胡服骑射”一经抛出,即在赵国上下引起强烈争议。反对者的代表竟是赵雍的亲叔叔公子成:“堂堂华夏子孙,怎能去穿那些野蛮胡人的衣服?”

事实上,赵国的贵族,没有一个人拥护改革。

方案一经提出,便遭到了以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贵族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赵武灵王的变革决心。他首先争取肥义、楼缓两位德高望重且深明大义的大臣,得到了他们大力的支持后,把说服对象放在了对立面首领、他的叔父公子成身上。

《史记.赵世家》记下了战国时代有关赵国兴亡一段著名的“叔侄对”。

对话人,便是赵雍、公子成。

赵雍:“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

公子成无词,缄默不语。

“赵四周虎狼环视,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先君耻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赵雍又把先君抬出来。

公子成低头,越发沉默。

赵雍又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若奇装异服者志淫,则吴、越无秀士乎?”国政服从国君,治理国家要有章法,我国仍在四周国家的包围之中,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能守得住国土?

至此,公子成大哭跪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今王将继先君之志,臣敢不听命乎!”我愚蠢,不如君王你目光远大,你的命令,我还能不听吗?

一番入情入理的暖心话,说得公子成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赵国,全面实行“胡服骑射”。

其步骤是首先要求朝中官员改装,此后“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同时,以代地为中心,以代马为坐骑,大量招募兵勇,拜胡人为师,训练骑兵。

胡服骑射,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使中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之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胡服”成为我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盔甲装备。

变革起步,新政开始!

静乐,“胡服骑射”的策源地顺势而生、由此而生。

《静乐县志》载:“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破义渠自代至阴山守楼烦,为都于此,曾练兵县南。今县南赵王城遗迹犹存。”这里的“代”即为今静乐县。

最震撼的是赵王城遗址。

赵武灵王为了提防秦国、林胡、楼烦等国家对其西北方地域的突然袭击,有效防守所获疆土,在静乐城南天柱山左臂,东南北俱跨山,西临汾河,筑城池,又居住在都内指挥将士们训练,故而加强了兵勇的战斗力,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将这座城叫做赵王城,据考古测量:城池东西长约2里,南北长约1.2里,周长约6.4里,面积约55公顷,普遍铺垫石块为基,显然是人工开凿,石基之上,堆筑黄色黏土,明显是本地土,符合当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筑规制,古城墙、点将台遗址及赵王城村,至今古城宛在,残垣突兀、格局清晰。

环步遗址:兵营兵寨,猎猎西风,练兵点将,各据其所,残罐断瓦,时来犁间。

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疆域广阔的文明存在!

清代官员黄方琎漫步静乐南郊寻访赵武灵王胜迹,看到赵武台址巍然,拔草觅径,吊古有怀,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跨马林胡百战开,迄今谁识武灵台。英风不逐东流水,壮士悲歌拂剑来”。

城堡、将台峁、兵寨、练兵场……文明的萌芽,悄然而大,孕育后世民族、国家的胚胎。

《战国策·赵策》记载,赵武灵王和大将牛赞的对话证实,赵武灵王还把步兵改编为了骑兵,进行集中训练,后来牛赞不负赵武灵王所托,成为了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骑兵将领。

牛赞训练骑兵的“代地”即今静乐城战国期的赵武灵王所建都城“代城”所在地;“代马”就是指今静乐大地上的马,《山西通志》《静乐县志》均有记载。实证策源地,实至名归。

赵雍独具慧眼,确实具有从政的宏阔视野、军事家的远大眼光。

其一,静乐汾河、碾河双水合流,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疆域宽阔,这为驻扎于静乐天柱山之南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静乐独特的人文、兵员、战马、粮草、锻打兵器等诸多资源,成了赵雍发展壮大军事的“助推器”。天柱山脚下,刀枪林立,旌旗遮日,纵马挽弓,昼夜操练好后,将一支支威武雄壮的赵国新型骑兵部队直接开赴前线。静乐成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起始发酵地。

其二,“北地产良马,名‘代马'”,即好马,只因战国末期的今静乐城是赵武灵王所建都城“代城”,故时人称今静乐为“代地”、所产的马叫“代马”;静乐境内牛羊成群、万马奔腾。静乐及周边之地有大量的北方胡人定居,静乐现在的一些村庄比如叫“北胡庄”“南胡庄”等,就是过去指胡人居住的村庄。再加之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经常袭扰,因此,当时静乐及周边会骑马、射箭的人自然很多,赵雍选择了静乐作为屯兵养马之地,实属大智之举。静乐成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兵源地。

其三,静乐境内素有打造兵器的历史记载,地名有“造军村”即专门打造兵器的村庄;静乐皮毛资源丰富,帽铺作坊制作毡帽、皮衣、嘎蹬(长筒毡靴)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静乐人又骁勇善战、勇武好斗、倔强豪爽且不排外,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些都是赵武灵王在静乐建代都、在城南修筑城堡,率先推行“胡服骑射”并向中原推广的主要原因。他从这里把“精短打扮、头戴银盔、脚蹬战靴、腰佩宝刀、跃马挽弓、威风凛凛”的“胡服骑射”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静乐成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逐鹿中原的战略出彩地。

其四,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角逐中,要想有所作为,称霸烈强,经济是基础。那么,当时赵国在静乐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有浩浩汾河川丰硕的米粮仓休养生息,肥马募勇;再加之静乐境内自有巍巍大山作屏障,攻守自如;有发达的冶铁业,富甲群雄,铸剑强兵。由此,“胡服骑射”使赵国如虎添翼,国力日益彰显,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与日俱增。静乐成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走向强大的辉煌兴盛地。

天时、地理、人和,静乐这些独天得厚的融合条件,为赵国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无疑,赵国就是从这里披荆斩棘走向崛起、走向壮大、走向强盛……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开始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大举进攻中山国。公元前296年,即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终于剿灭中山,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当时,赵国军事力量,臻于极盛。

《战国策》等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在燕国…”;“赵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畏害天下者,莫如赵”......

以此实力,赵国傲然雄视天下,隐然有“吞秦之志”。

的确,当时真正有实力与秦抗衡者,唯有赵国。

此时的赵雍,正值血气方刚、事业顺兴的壮年。

他勃勃的雄心,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他在坐实北方霸主之后,还要做中原霸主,天下霸主。

正当壮志凌云的时候,历史却遭遇了走不出的怪圈“宫里斗”,赵雍的继承人是幼子赵何,而他的大儿子赵章无辜被废,这为“兄弟争位”埋下了一触激发的导火索。

王室蠢蠢,天下汹汹。

然而,他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了。竟然心生恻隐,蒙生了一个“折中”的设想: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各自为王。

矛盾越来越深,终于酿成大祸来临。

沙丘兵变,困于皇宫,粮炊断绝,饥饿而死。

赵雍死后,静乐人为了纪念其功德,在他战斗过的天柱山南赵王城村立庙供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均载“赵武灵王庙在天柱山南三里东山下”。据考证,赵武灵王庙始建于战国时期,后毁于战火,2011年赵王城村自发组织重建,再塑金容,以申渴仰。

时空是多维存在的。赵雍在静乐实施的“胡服骑射”重大改革实践,实证了静乐悠久的文明历史。虽然赵武灵王活了仅有46岁,英年早逝,但是,赵武灵王在静乐“胡服骑射”改革,具有开辟新纪元、引领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更值得大树特树、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胡服骑射”揭开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由战车转变为“骑射”的一页,而静乐县正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发酵地、起始地、策源地,作为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武灵王勇于改革创新的军事思想中,必然深深蕴含着古老的静乐性格、静乐智慧、静乐胆魄……

“胡服骑射”, 启迪后人!

“胡服骑射”, 光耀千秋!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