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静乐文史
静乐文史(第十七辑)之五 —— 我的老师刘锦玉
作者:来源:静乐文史(第十七辑)发布日期:2018-12-28查看次数:689

我的老师刘锦玉


胡梁


刘锦玉老师是静乐县娄烦镇庙湾村人,1940年娄烦二高 18班毕业后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庙湾村创办小学并担任教师。1948年静乐县第二完小恢复办学, 因业绩突出,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老师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晚年的时候,每到他过生日的那天,总有学生们前来祝贺。这些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各条战线,有的学生甚至已年近花甲。在他们的心中,刘老师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朋友和亲人。


刘老师小的时候,家庭非常贫困,全家五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每年打的粮食都难以为继。日本侵略者占领娄烦后,生活更是艰难。他目睹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后来担任了抗日战斗队队长,与日伪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民族气节。1941年在对敌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更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他坚持抗日,日伪把他家放火烧光,一家人因之流离失所,使本来难以为继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他依然矢志不渝地配合129358旅打击敌人,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为我军取得一次次的战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他还组织群众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向群众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敌占区人民群众的抗日事迹写成稿件,在《抗战日报》发表,用以鼓舞边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静乐全境解放后,他在本村创办小学并担任教师。起初学生很少,全村91个学龄儿童,只有20个上学的,校舍破烂不堪。由于战后百姓生活普遍困难,物资极度匮乏。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获得文化知识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他亲自和几个读书积极的学生动手整理校舍、粉刷墙壁,贴标语、图画,割制黑板、桌凳、设立文化棚等,使得学校焕然一新,可以容纳更多的孩子上学。


校舍整理完后,刘老师为了动员学龄儿童上学也是煞费苦心。他让在校学生与在家务农、放牧的儿童交朋友,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如认字、唱歌、画图等来影响带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家长供娃娃上学的觉悟。在教学上,冬天, 他为了给娃娃们一个温暖的读书环境,把自己家的毛驴赶上去马家岩驮炭。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纷纷自发地给学校送柴、送炭。当时的教师每月挣得八十到一百二十斤不等的小米。刘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用自己微薄的津贴米换钱,为学生买课本、抄本、纸笔。还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学生好好上学。有的学生没石板,他用七斤小米雇木匠割下二十 块小黑板,给了二十个贫苦学生。同时,他和学生自己动手用白土造粉笔,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团结互助的学习习惯和工作能力,让优秀学生当小老师。经常和学生中积极上进成绩优秀的孩子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并按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分配了具体工作,等他们在学生中有了威信,就选他们 几个为小组长。如三组的刘福平提出来要和其他组竞赛,工 作也积极,就分配他担任组长,每天教组里的学生两个字。在酝酿竞赛的过程中挑选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当小老师。村里人和孩子们都叫刘福平“小老师”。后来学校共选出八个小老师,编成一个组。由学生会委员赵完贵担任组长,七天开一次会。学校有四个低年级组,就由八个小老师教他们。为了提高小老师的教学热情,就用互相竞赛奖励的办法。一周内,四个小老师教,四个旁听,看谁教的好。第二天早晨,旁听的小老师教他们组的学生背写生字,一周总结一次,看谁成绩好,谁教的好表扬谁。小老师教小娃娃,都很下辛苦,同时,为了当好小老师,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学习,不懂就问,老师也乐于教授。在这样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连五个较笨的孩子也逐渐主动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这在文化人才缺乏的解放初期,为振兴乡村教育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上用互相批评的办法,提出“细心、耐心、实心、决心”的四个口号,每周开批评会,好的记红点,不好的记黑点。在课外,他教导学生走向正当娱乐(木牌联句,持算竞走,扭秧歌等),消除胡闹打架现象。学生会还办有壁报,学校和村公所住在一块。夏锄时,学生就在问卷 上写几个问题,叫村公所干部答。问农会秘书 “为什么要发动群众? ” 问村长“今年夏锄如何变工呢?”问书记“清理账簿应注意些什么?”村干部见问,回去就研究,给学生讲些问题。等于给学生上了一堂课。这样,学生和村干部的关 系密切了,学校也在日渐进步中。刘老师把庙湾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被静乐县委评为模范教师并受奖旗一面。由于当时文化人才缺乏,他在教书之余还担任静乐二区庙湾行政村的文书、青联主席、民兵队长。继续在《晋绥日报》发表文章,并被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


1948年静乐县第二完小恢复办学,刘锦玉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当时的学校无论是校舍、师资、还是经费等方面都是困难重重。刘校长身先士卒,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整理校舍。把每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刘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如了解到我是个烈士子弟,刘校长就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梁绪龙区长,由区政府批准按每月30斤小米(当时的最高标准)供我读书,还想办法为我解决被子、纸、笔等方面的困难。刘老师常常教导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使困难学生能够时时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他要求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精心呵护、关怀备至。每当他发现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学生就作为党团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以此来激励和带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刘校长教学之余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特长, 在二完小组建文艺宣传队,排练文艺节目,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如“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学生们排演的节目在县城、农村巡回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于刘校长的言传身教,使得他任校长期间,二完小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互帮互学、 团结奋进,从而涌现出许多德智体全面进步的优秀学生。以至于多少年以后人们回忆起学校那段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时,都会涌起对学校、校长、老师、同学的深深 感激和眷恋之情。


刘校长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多方面的照顾。有一年,解放军的一个卫校到一完小、二完小招生。他把几个肯吃苦、家庭困难的孩子叫到一起,让他们报名参军当卫生兵,并告诉他们当了兵也有学习深造的机会。但是当卫生兵可是要吃苦受罪的,经常行军打仗护理伤员、包扎伤口等, 什么脏活累活都可能遇到,让他们回去和家长商议。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而刘校长正是他们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这些孩子到了部队,以致参加了工作以后,也经常和刘校长通信联系,遇到什么事情也喜欢和刘校长商量。在他们成长生活的转折关头都是在刘校长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取得了一次一次的进步。在孩子们的眼中,慈祥和蔼的刘校长无疑是他们最亲的人。


同样,刘老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点燃了我心中求知的灯火,让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一个个懵懂少年 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始终深深怀念着当年的老校长。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