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游客人数:今天 452人明天 366人后天 398人
英文
韩文
咨询电话:0350-8946831
团队接洽:13903506075
投诉电话:0350-8946729
急救电话:0350-8946968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静乐文史
静乐文史(第十七辑)之九 —— 静乐中学的变迁
作者:来源:静乐文史(第十七辑)发布日期:2019-01-01查看次数:544
静乐中学的变迁

胡温厚


儒林街东端寺坡脚下曾经坐落着静乐的最高学府一静乐中学。她曾孕育、承载和发展了静乐的中等教育,为静乐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它曾经是无数学子无限向往和引以为荣的文化教育圣地。在静乐教育发展史上起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的推进,几十年后,学校陈旧落后的教学设施,简陋狭窄的教学环境,严重地制约了新时期静乐中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静乐最高学府的静乐中学,迫切需要新建一所新的学校来取而代之。可按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收,修缮原有学校都力不能胜,异地新建又谈何容易呢?


1984年初,山西省政府在曲沃和闻喜县召开了全省第一次集资办学现场会,吹响了大力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的进军号,一个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集资办学的高潮迅速在全省兴起。我县在短短一个月中,群众集资就达到7万余元。群众要求改善静乐一中办学条件的呼声也随之增高,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进行积极筹划。


次年春节过后,忻州地区召开集资办学情况汇报会,会上得悉,全区准备给四个县分别新建一所示范初中。


会议结束后,我将此消息迅速汇报了教育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接着就紧锣密鼓地四出活动,将这一项目争取到了静乐。县委、县政府迅速组建建校班子,成立了以县政协副主席赵芝英为组长,教育局副局长胡温厚、静乐一中副校长何海明为副组长的建校领导组。同时决定将原计划筹建二中的款项调整到一中,对上仍然按二中申报项目,建校印鉴也按二中刻制,等学校建起,一中搬新校区后,原一中校舍留给二中使用。


紧接着地区教育局来电,要求将教学大楼的预算、图纸在一周内上报,以便四县汇总后报省教育厅立项,同时要求县财政必须拿出1:1的配套资金。情况紧急,绘制图纸是来不及了,我们急中生智,马上赶到省设计院找了一张建筑面积相应的图纸一太原市水泥厂子弟学校建筑图纸,附上省设计院的预算匆匆报了上去,才予以立项。县长杨巨才还专门到太原水泥厂子弟学校进行了考察。


5月21日,县长杨巨才、副县长秦培文召集有关单位就大楼的选址、架电、通路、通水、砍树等问题进行了安排部署,工程正式启动。


新校址选在了西林子西南端,规划占地90亩,其中靠西45亩的体育场和体委共用。到现场一看,树木杂乱,荆棘满地,沼泽遍布,连进料车辆都无法进出,施工条件相当恶劣。开工前通水、通电、砍树、架桥、设计人员勘察、制图就开资了许多。开工后,地下水相当旺盛,几台抽水机昼夜不停作业,也难以应付,刚开挖的条沟很快就坍塌了,只好用木板两面卡住,工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额外的代价。我们的施工人员有时需日夜守候,轮班工作。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忘我工作。至11月底基础工程终于完工。


1985年1月30日,建楼指挥部在赵芝英同志带领下,去忻州地区工程公司就工程的进度、竣工日期等有关事宜和承建方进行了具体磋商。然而在具体施工中,由于甲乙双方各自的原因,特别是县自筹资金很难及时到位,直到1986年9月20日才勉强完工,历时两年之久。


与此同时,伙房、茶炉房、水井、菜窖、锅炉房、厕所、库房等必备的附属设施也断断续续地时开时建、时建时停,一波三折艰难推进。每开工一个项目,每购置一批建材,都需要上联下跑,说多少好话,等待多少程序才能完成。工程常常是无着落先筹划,无资金先开工。由于资金严重滞后,一个项目往往分几段施工,一张图纸不得不分几期进行。饭厅伙房本是一个联体工程,可不得不隔开,先建开资少的伙房;锅炉房的建设更艰难,买了锅炉无土建,搞了土建买不起锅炉。弄得我们疲于奔波,苦于应对,捉襟见肘,艰辛至极。但管理人员还是迎难而上,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顽强精神,于1987年10月完成了这几项工程,为一中的搬迁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仓 促中,静乐一中终于告别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平房,搬了当时看来是现代化的楼房,形成了上课吃饭在新校,住 宿在旧址这种一校两地的格局。


教学楼及其配套工程完工后,抓紧进行学生饭厅建设,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一工程的开支, 我们在一期工程快要结束时,于1987年7月21日赴原平范亭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一中饭厅和范亭中学用的都是省邮电学校饭厅的图纸),基本上掌握了饭厅建设的相关情况。就这样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工程勉强于1987年9月15日上了马。但时间不长,终因后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艰难竭蹶中于1988年5月3日不得不停工待建,这一隔置又足足等了两年多时间。


学校搬新址后,教学与住宿相隔,吃饭同休憩分离。 这样的局面,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给学生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为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尽早结束一校两地的状况,新建一幢学生宿舍楼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然而饭厅因资金不足刚刚停顿,其他前期工程的欠款也在催讨,建设资金毫无着落,建校工作再次陷了极大的困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工程一筹莫展之际,一次我在地区教育局办事,和计财科宁武籍的宗俊儒同志在一次闲谈中说到静乐中学饭厅停工一年之事,他突然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说地区计委最近可能有一笔煤换油款准备下拨,主要用来解决各县急需项目资金,并说地区计委文教科他的一位宁武老乡李斌管理此事,而且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主任郝少华也是宁武人。事后我紧追不舍,苦苦相求这三位宁武老乡协助办理此事,终于使投资有了一线希望。我把这一重要信息向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秦培文同志汇报后,秦副县长立即动身,通过宗、李二位同志找到了地区计委郝少华副主任,终于答应了拨款十万元给一中学生宿舍楼立项。


为了不失时机地尽快立项,我们把所有上报的材料、手续反反复复进行了精心准备,直到当年腊月二十七,我们仍住在太原铁路宾馆等待省厅接收。宾馆人员说,你们太辛苦了,这快过年了,你们还在工作。但我们觉得只要能审批立项,再苦再累心上也是高兴的,直到事情办完,我们才匆忙赶回老家过年。


1988年5月12日,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楼址按规划建在教学楼南面,东面正好坐落在原县里养鱼池的中央,水深泥厚,当时又没有挖掘和装载机械,硬是靠人挖泵抽,采用阶梯式建筑法,即:先宽后窄、先放后收,逐次递减、逐级收拢的办法,完成了水下建基的任务,既保证了工程质量, 又节省了资金。浇注中,采用了干料上基,细水浇灌,使得砂浆饱满,坚固结实。这种大胆试验、勇于革新的方法,在当时还是一项创新性的施工技术。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工程于1990年7月15日顺利完工,结束了一中流动教学的历史。紧接着,我们利用和地区计委建立起来的关系,再次通过郝少华副主任求得对停工二年多的学生饭厅予以资助。不久,地区计委就从地区1989年统配煤矿外调补贴款中给静乐一中补助10万元,于1991年6月20日,完成了学生饭厅的最后一次续建。


在此期间,同样由于资金问题,新校区的735.35米围墙 也是隔三岔五分别于1986年8月、1989年6月、1990年6月 至11月停停建建地艰苦进行着,所欠的工料款近二十年后 才予以付清。


至此,静乐一中的搬迁从1984年8月开始,经过7年多的拉锯战,在困境中推进,在艰苦中延续,断断续续、停停建建,终于落下帷幕。


静乐一中的搬迁历史是静乐县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静乐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最殷切的希望。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商务合作|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静乐县天柱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CopyRight(C)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